2017年,海航集团坐拥400多架飞机,位列世界500强,风光无限。谁又能想到,仅仅三年后,这家巨头企业就宣告破产,留下7500亿巨额债务,令人唏嘘。

并且北京退休教师王阿姨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辛苦攒下的养老钱,竟然打了水漂。这一切,都源于她投资了海航集团的理财产品。
20世纪90年代,民营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国企改革和外资涌入,市场中涌现出一批嗅觉敏锐的“弄潮儿”。

彼时,中国的民航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由外资掌控,这一局面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也为一位名叫陈峰的年轻人提供了机遇。
陈峰,一位拥有德国留学背景的航空专业高材生,带着从海外学成的知识和对商业的敏锐嗅觉,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他目光如炬,一眼便洞察到了国内航空领域的巨大潜力。他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卓越的演讲才能和“画饼”技巧,这使得他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和银行的贷款,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础。
1993年,陈峰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在海南岛创办了海航集团。然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1000万,这对于购买动辄上亿的波音737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深知仅凭这些资金难以在航空领域立足,陈峰并没有选择直接购买飞机,而是另辟蹊径,想到了一个“妙招”——租飞机。
他先租后抵押,再用抵押贷款购买新的飞机,如此循环往复,迅速积累了财富。这一大胆的资本运作模式,在当时宽松的银行贷款环境下得以实现。

当时的银行审核并不严格,加之政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急于打造政绩,对风险评估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便给了陈峰可乘之机。
陈峰精心准备了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将国内航空业的未来描绘得天花乱坠,再加上他海外留学生的身份,成功地说服了银行,获得了数额不菲的贷款。就这样,靠着“空手套白狼”,陈峰巧妙地玩转了资本游戏,为海航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全球,国内许多企业遭受重创。航空业更是首当其冲,航班取消、旅客骤减,许多航空公司亏损严重。

然而,海航集团却逆势而上,不仅没有亏损,反而盈利过亿。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海航的航线布局主要集中在国内,受国际航班停飞的影响较小。此外,海航集团还吸引了华尔街投资大佬索罗斯的注意,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投资。
这笔投资就像一颗引爆市场热情的炸弹,引发了无数海内外投资者争相跟进,进一步巩固了海航集团的资本实力。2017年,海航航空拥有400多架飞机,一跃成为中国航空业的巨头。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然而,真正让海航集团跻身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的,并非其航空业务,而是其在海外的疯狂并购。
2015年,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这对于背靠银行的海航集团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陈峰抓住这一机遇,带着银行提供的300亿授信,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海航集团斥资450亿美元,收购了希尔顿酒店25%的股权、德意志银行股权、纽约写字楼等众多知名资产,一时间震惊全球。陈峰甚至豪言壮志地宣称:“要把全世界装进海航的口袋里”。
然而,这种疯狂的扩张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海航的业务触角延伸至房地产、酒店、金融、零售等多个领域,战线过长,管理难度加大。与此同时,海航在国内的投资也频频失利,亏损严重,负债率居高不下。

表面上,海航集团资产规模庞大,风光无限。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高负债率、内部管理混乱、腐败问题,如同三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海航集团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负债率高达72%,且年利润远不足以偿还利息。为了粉饰太平,海航集团不惜高溢价收购海外资产,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与此同时,海航集团内部的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
陈峰之子陈晓峰挪用公司巨额资产,购置豪宅、跑车,过着奢靡的生活。高管们则利用“艺术抵债”等手段,掩盖财务问题,中饱私囊。

2017年,银保监会的一纸禁令,切断了海航集团的资金来源。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航空业遭受重创,海航集团巨额亏损,最终走向破产重组。
陈峰也因涉嫌犯罪被捕,曾经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7500亿的巨额债务,无数投资者的血汗钱,最终化为泡影。
北京退休教师王阿姨的养老金打了水漂,无数像她一样的投资者欲哭无泪。方大集团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债务黑洞,也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