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四号,《印度快报》发表了一则消息。
消息中称,印度在重新考虑放宽2020年开始对中国实施的一系列的限制,其中包括贸易、航班、以及签证等等。
甚至还取消一些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
那么印度做这些事,又是为什么?
其实消息中也提到了,目的就是为了打开中国投资印度的大门。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目的的时候,会摸着下巴想要缓缓突然清明的大脑。
话说印度的市场很大,毕竟印度在2023年的时候人口就已经超过了十四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就算是平均消费力小,但总的消费力可不低。
但问题的关键是印度的投资环境可不是很友好,严格一点说是非常不友好。
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件事来说一说。
先来看看印度的优势
不可否认印度是领跑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不说别的,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速维持在6%到7%之间,预计2025年可以达到6.6%。
在各项指标中,有一项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在印度私人消费占到了印度GDP的58%左右,甚至在2024年的时候就长了7.3%。
消费是什么?消费就是市场,而市场就是商品的推销地。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印度的GDP是多少?
印度的GDP在2024年的时候,名义初值是3.84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五位。
这么算的话,印度的消费力还是可以的。

所以印度的市场,对于很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是非常的大。
消费力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人口红利。
印度的人口庞大,也带来了庞大的人口红利。
当年中国就是以人口红利为基础,实现了如今的经济腾飞。
而印度也有类似的基础,比如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为二十八岁,非常年轻的平均年龄。
而三十五岁下一的人口占据了65%。
这两个数据单拿出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至少在未来的二十年,印度可以提供出大量的熟练或者半熟练的劳动力。
而一家生产产品的公司需要什么?当然是充足的劳动力。

除了劳动力之外,印度的用工工资水平还非常的低,月平均人工工资在一百六十七美元左右。
除此之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印度是全球第二大英语国家。
这就意味着跨国公司在印度有着很好的沟通和管理成本。
在这里总结一下,其一、印度有着很好的人口红利;其二、印度的用工成本低;其三、英语让跨国公司的管理成本降低。
看起来很好,所以当印度敞开大门欢迎投资的时候,很多跨国公司就来了。
印度的投资真的很好吗?
先说说人口红利的问题。
平均年龄为二十八岁,单看这个数据非常的好。
但印度的人口红利质量可不怎么样,比如29%的儿童是没有完成基础教育的。
再有人口红利的质量还在于技能的培训,而在印度技术工人的占比非常的低只有3%。
那么中国有多少呢?是24%。
所以两下一比较就知道优劣了。
接着是区域的老龄化问题很大。
在印度新增的人口基本都集中在北部,而这些地方比较贫困。
比如比哈尔邦,印度最为穷困的一个地方,新增人口占到了54%。
那么在南部发达的地方却已经开始出现老龄化。

接着是印度的用工成本低
是的印度的用工成本低,但随着印度推动印度制造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印度工人罢工要求涨薪资。
最著名的是三星在印度的工厂,工人要求在三年涨薪1.4倍,从最开始三百美元涨到四百三十美元。
说实话在印度三百美元其实已经不低了,要是按照这种速度去涨的话,印度的用工成本低,就已经成为了一句空话。
抛开这些不说,印度用工成本低的同时,还要面对印度工人的生产效率低,这种效率低最好的时候只能是中国的一半水平。

所以印度工人的成本低的同时,就要面对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
看好用工成本低的目的,是为了压低产品的成本,目的不仅没有实现,还拉高了成本,这就得不偿失了。
接着是人员的培训问题,因为基础教育的缺失,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在印度想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员工,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就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最后说说英语问题。
印度有着超过一千六百种语言,而全世界才有五千六百多种语言而已。
虽然印度将英语设为官方语言之一,但英语的普及率可不高。
只有10%的高种姓和城市中产,才能流利的使用英语。
如此高数量的语种,已经如此低的英语普及率,那么沟通真好吗?真的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印度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
一家公司去一个地方投资,其中有一项很重要,就是交通是否顺畅。
而在印度交通网络并不完善。
韩国浦项钢铁在印度投资就是一个教训。
在本世纪初,韩国浦项钢铁因为本国的资源短缺,再加上用工成本高,就需要扩展一下海外市场。
当时就被印度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给吸引去了,于是在2004年到2005年双方签署了协议,韩国方面投资一百二十亿美元,建设年产量为一千二百万吨的工厂。
因为项目很大,预计要五年完成。
结果呢?

不说建设用地,就连道路建设用地,都迟迟批不下来。
五年的计划,推迟了十二年还是没有进展,最终在2016年韩国浦项钢铁宣布撤出印度。
在印度还要面临电力紧缺的问题;外资审批的步骤多的问题。
以建筑许可证为例,前后要有三十四个步骤,办理期限长达一百一十天。
这些还不算什么,最关节的是印度的追溯性债务问题,印度常常用逃税的名义,对企业进行追溯性罚款。
比如沃达丰被罚款五十一亿美元。
虽然沃达丰通过国际仲裁胜诉了,但印度以主权豁免拒绝执行,最终这家企业被迫放弃印度市场,弄了一个血本未归。
所以到现在,想要在印度进行投资,就需要慎重考虑。
在印度很随意的,随意的让人意想不到。
总结:
截止到现在,中国在印度投资的八百亿,被印度给没收了。
比如被扣押手机企业的资产等等。
如今八百亿的问题还放在哪里,印度又开了大门邀请中国企业去投资。
当然去不去,企业都有各自的想法。
但印度又开出了条件,中印合资企业,中国只能担当少数股东,大股东的地位是不可能给的。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利用中国的钱,中国的技术,来发展印度的产业。
毕竟文章之前就说了,印度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很多钱来解决。
不管怎么说与印度合作,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