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毛主席酷爱书法,但鲜为人知的是,在1959年那个特殊的年份里,一场围绕王羲之真迹的"借还风波"悄然上演。当时已经"退居二线"的毛主席,从老友黄炎培那里借来了一幅珍贵的王羲之真迹。本该是寻常的借阅,却因黄炎培的频频"催债",演变成了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历史趣事。究竟是什么样的真迹,让这位民主人士如此牵肠挂肚?为何堂堂国家主席也会被一位老友多次"讨债"?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毛主席与书法的不解之缘
1920年的湖南长沙,27岁的毛泽东正在闲暇之余研习书法。那时的他,将一本线装的《兰亭序》帖放在桌上,一遍又一遍地临摹。这本帖子是他从湖南省立图书馆借来的,每到傍晚时分,他都要在油灯下一笔一画地临摹到深夜。
这种习书的习惯,要从毛主席求学时期说起。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就常常在课余时间临摹书法。当时的第一师范有一位教授写得一手好字,毛主席便经常向他讨教。那时的书法课本上,记载着一句话:"欲临帖,先识字"。正是这句话,让年轻的毛泽东深深记在心里。

1936年,在延安期间,毛主席收到了一位老乡送来的《淳化阁帖》。这套珍贵的法帖,成了他在陕北高原上习字的重要材料。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取出这套法帖临摹。
上世纪40年代,毛主席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既有王羲之的灵动飘逸,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那时候,他常说:"我就喜欢王羲之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
1949年后,毛主席的书房里总是摆满了各种碑帖。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一张特制的书案专门用来练字。这张书案很有讲究,上面铺着厚厚的毡子,以便在写字时纸张不会滑动。
1953年春天,毛主席特意请人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了一套珍贵的王羲之法帖。这些法帖都是用特制的木匣子装着,每一页都用丝绸包裹。毛主席看到这些法帖时,在日记中写道:"见到真迹,如见其人。"

到了1955年,毛主席的书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字体大开大合,笔势雄健,被后人称为"毛体"。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多年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密不可分。有一次,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写字要像古人学,但不能完全照搬古人。"
1959年初,毛主席开始"退居二线"。每天清晨,他都要在书房里练上一个多小时的字。他的书桌上常常摆着几本不同的法帖,有时是《兰亭序》,有时是《快雪时晴帖》,更多的时候是王羲之的各种真迹摹本。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当他得知好友黄炎培收藏着一幅王羲之的真迹时,一场围绕书法的"借还风波"就此拉开帷幕......

二、黄炎培的珍贵收藏
这幅让毛主席格外心动的王羲之真迹,原本收藏于江南一个老牙行。1935年的一个雨天,黄炎培在上海闲逛时偶然发现了这家店铺。店主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祖上三代都是古董商人。
这位老人见黄炎培对书法颇有研究,便从店后的密室中取出一个沉香木盒。盒中放着一幅装裱精美的书法,乃是王羲之的《尺牍》残页。字迹虽已褪色,但笔势依然遒劲有力。
这幅真迹据说是南宋时期从宫廷流出,经过几代收藏家的手中辗转,最终落入这家老字号。当时正值抗战前夕,许多文物都在战火中流失。这位老人为了保护文物,决定将它转让给真正懂得欣赏的人。

黄炎培对这幅真迹爱不释手。经过三天的反复观摩和仔细鉴定,他确认这确实是王羲之的真迹无疑。从笔法到用墨,从结字到章法,都显示出"书圣"独特的风格。最终,他用一笔不小的数目将其收入囊中。
为了保护这件珍品,黄炎培特意定制了一个紫檀木匣,内衬丝绸,外包牛皮。每次展看,都要先焚香净手,再小心翼翼地取出。他还在匣盖内侧题了一首诗:"千载遗墨寄尘寰,几度沧桑换主颜。今朝得睹真迹处,恍若亲临右军前。"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了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黄炎培将其藏在自家宅院的地下室中。他在地下室的墙壁上挖了一个暗格,用防潮的夹层将书法装裱妥善保存。整个抗战期间,这幅真迹都安然无恙。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担任政务院副总理。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对这幅真迹的珍视丝毫未减。他在北京的寓所中专门辟出一间书房,将这幅字置于正中的展柜里。
这件珍藏在收藏界也渐渐传开了名声。不少书法家都慕名而来,想要一观真迹。但黄炎培对待这幅字极其谨慎,很少示人。即便是至交好友前来参观,他也只是让其远远观望,从不允许他人触摸。
1959年春,黄炎培正准备在家中举办一场小型的书画品鉴会。不料,这个消息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就这样,一场围绕这幅真迹的"借阅风波"即将展开......
三、借阅风波始末

1959年4月15日,春光正好。毛主席通过秘书得知黄炎培即将举办书画品鉴会的消息后,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黄炎培的号码。这通电话一开始谈的是国事,后来便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书法话题上。
"任之同志,听说你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迹?"毛主席开门见山地问道。电话那头的黄炎培答道:"是有一幅《尺牍》残页。"毛主席接着说:"能否借我一观?就借一个月。"
这个请求让黄炎培陷入了为难。作为一个虔诚的收藏家,他从未将这幅真迹借与他人。但面对毛主席的要求,他最终还是答应了,只是再三强调:"主席,一个月时间一到,还请按时归还。"
4月16日上午,黄炎培亲自将装有真迹的紫檀木匣送到了中南海。交接时,他详细说明了保存方法:匣子要放在通风处,每三天要开匣通气,展看时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

从那天起,毛主席便开始了他的临摹生活。他在书房的条案上铺上厚毡,将真迹小心地展开。每天清晨和深夜,他都会在灯下仔细临摹。有时兴致来了,连饭都顾不上吃。
然而到了4月23日,也就是真迹到手后的第七天,黄炎培就打来了第一通"催债"电话。他先是询问主席身体可好,然后话锋一转:"主席,那幅字可看得如何了?"
毛主席当时正在临摹,听到这话只得说道:"才看了几天,还不够透彻。"黄炎培听后,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作罢。

但仅仅过了三天,4月26日,黄炎培又打来电话。这次他说自己要办一场小型展览,需要用到这幅真迹。毛主席回答说:"任之同志,咱们说好的是一个月,这才十天啊。"
到了5月初,黄炎培竟然亲自来到中南海。他对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说:"我来看看主席。"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为了那幅字而来。当天,毛主席正在开会,未能见到他。
5月10日,离约定期限还有五天时,黄炎培又一次打来电话。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主席,那幅字......"话还没说完,就听毛主席笑着说:"任之同志,你这是第几次催债了?一个月的气你也沉不住啊!"
5月14日晚上11点,就在借期即将到期的前一个小时,毛主席派秘书将真迹送回了黄炎培家。当黄炎培打开紫檀木匣时,发现里面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观王右军真迹一月,受益良多。望任之同志勿念。"

这场因一幅王羲之真迹而起的"借还风波",就这样在约定期限的最后时刻画上了句点。之后每次两人见面,提起这段往事,都会相视一笑......
四、两位书法挚友的特殊情谊
毛主席与黄炎培的书法交往可以追溯到1945年延安时期。那年夏天,黄炎培应邀到延安考察,在窑洞中,两人第一次就书法展开了长谈。黄炎培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兰亭序》帖,与毛主席共同研讨书法要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的书法交流更加频繁。每逢节假日,黄炎培都会带着自己收藏的碑帖来到中南海,与毛主席切磋书艺。1950年春节,黄炎培特意带来了一套珍藏的《淳化阁帖》,两人围着书案研究到深夜。

1952年,毛主席获知黄炎培在上海收藏了一批明清书画。当即写信给他:"闻君藏画甚丰,何不携来京师,与同好共赏?"黄炎培欣然应允,带着十几件珍品进京,其中就包括后来引发"借还风波"的王羲之真迹。
在书法交流中,两人各有所长。毛主席善于大开大合,笔力遒劲;黄炎培则工于小楷,一丝不苟。1954年冬,两人在一次书法研讨会上,就"大字难写"还是"小字难写"争论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毛主席提笔写下:"大小各有千秋,何必争论高下。"
1956年,黄炎培七十大寿,毛主席特意写了一幅"寿"字相赠。这幅字融合了王羲之的飘逸与颜真卿的雄浑,被黄炎培视为珍宝。他将这幅字装裱成轴,挂在书房正中,每有客人来访,必要讲述其中渊源。

两人不仅在书法上交流,还常常以诗文唱和。1957年春,毛主席写了一首《咏梅》诗寄给黄炎培。黄炎培和诗一首,并在信中写道:"主席书法与诗词皆入化境,令人叹服。"
1958年,黄炎培收到了一套日本出版的《王羲之全集》。他立即复印了一份,送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毛主席连夜翻阅,第二天就写信道:"此书甚好,正是吾辈研习之良材。"
在这段君子之交中,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必定要写一幅字练手。有时候,他们会约定写同一个字,然后互相点评。这种切磋,一直持续到1959年的"借还风波"发生......
这次风波之后,两人的书法交流不减反增。1960年春节,黄炎培又带着新收藏的几件法帖来访。这一次,毛主席笑着说:"今天只谈书法,不谈借还。"两位老友相视大笑,笑声在中南海的庭院里久久回荡......

五、结局与历史意义
1959年5月14日晚上11点整,中南海西花厅的钟声刚刚敲响,毛主席的秘书就带着那个紫檀木匣,准时出现在了黄炎培的家门口。送还时,黄炎培当场打开木匣检查,发现真迹安然无恙,旁边还整齐地摆放着毛主席这一个月来的临摹作品。
这些临摹作品中,有一张纸上写着毛主席的亲笔题记:"向王右军学习一月有余,受益良多。观其笔势,深得妙处。"黄炎培见状,立即取出信笺,写下回复:"主席临帖用功,令人钦佩。此真迹虽珍贵,但与主席一月切磋之情更为可贵。"

第二天一早,黄炎培就收到了毛主席派人送来的回信:"书法一道,在于切磋。此番借阅,虽有催促,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自此以后,这段"借还风波"成了两人之间的一段佳话。
1960年春节,黄炎培应邀来到中南海做客。饭后谈起这段往事,毛主席笑着说:"那一个月的临摹,让我对王羲之的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黄炎培也打趣道:"主席现在若要再借,我定当痛快答应,再不敢催债了。"
1961年,黄炎培整理自己的书画收藏时,特意将那幅王羲之真迹和毛主席的临摹作品装裱在一起,题名为"主席临帖珍藏"。这套作品后来成为了黄炎培最珍视的收藏之一。
1962年,黄炎培在一次书画展览上展出了这套珍藏。展览期间,许多书法家都对毛主席的临摹作品赞不绝口,认为其中既有王羲之的神韵,又融入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1965年,黄炎培在给毛主席的生日贺信中写道:"回想当年'借还风波',恍如昨日。主席临帖之功,令晚辈深感敬佩。"毛主席回信说:"书法之道,贵在真诚。任之同志当年肯将真迹相借,更是难得的真诚。"
这段因书法而起的特殊交往,不仅展现了领袖与民主人士之间的君子之交,也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一段佳话。1978年,黄炎培将这套"主席临帖珍藏"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让这段历史永远留存。
在捐赠仪式上,已经年过九旬的黄炎培说了这样一段话:"一幅字引发的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意义深远。它不仅记录了一段真挚的友谊,更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