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前往北京时,必定会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看,悬挂在其上的国徽总会让人感慨,非常适合我们国家,但其实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我国的国徽方案还未明确下来。
当年7月份时,人民日报上对外刊登了国徽方案的三点要求,需要同时兼备我国的传统特征、新中国的特征,在这两个基础上,还要同时兼备庄严和富丽的风格。
在看到这个征稿要求后,全国各地都寄来了不少的方案,但看来看去,总觉得不是很符合要求,便专门邀请清华建筑系共同来参加此项目。
林徽因身为其中一员,付出了不少努力,在她的操刀下,原本国徽当中的地球和地图被取消,红色和五星图案成为了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她还决定用金镶玉的组合作为国徽的主要材质,毕竟金色代表工农阶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中坚力量,而玉是我国历朝历代都喜欢使用的材料,代表着我国深厚而漫长的文化。
当设计图出来后,很多人都觉得该方案无论是图形还是颜色都简洁大方,但还有一部分人觉得虽然林徽因的审美确实一绝,但缺少了庄严和大气的感觉,让人觉得不太合适。
并且这个国徽展现的基本都是古代中国的风貌,而新中国成立更多地是希望展现一些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元素。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导致林徽因的作品未能够被选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的设计理念倘若要兑现,对技术要求实在太高了,可行性比较低。
在这种背景下,出身中央美院的张仃提议,可以在国徽中间放置天安门的图案,毕竟这一建筑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还是新中国成立典礼的举办地,可谓是意义深刻,当张仃的方案出来后,众人认为他们二人的版本放在一起最为合适。
不过作为审核者的周总理觉得,两人的设计图案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他们总是下意识的用小麦来替代农民的形象,但要知道,我国南北跨度大,南方的民众基本习惯于食用水稻,倘若要代表农民形象的话,还是两种作物都应用比较合适。
在听取了周总理的建议后,无论是央美还是清华都重新开始考虑如何修订方案,林徽因甚至带着自己的学生们,经过一番寻找,找到了最早的一份天安门测量稿,并根据上面的数据将城门进行还原。
在本次修改时,梁思成也加入了妻子的设计团队,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设计出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稿件。
最后专家组在审核时,决定将他们的第一和第三个方案合并在一起,如此才有了现在的国徽,设计出来后,政协会议立马开始投票,本来一众设计人员还有些担心会不被通过,谁知道一看到这个国徽,绝大多数人都连连称赞,当场就投了赞成票。
在这一阶段时,林徽因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是为了能够为国家多做些事情,她一直在强撑着身体坚持,也因为如此,她的女儿梁再冰曾经表示,当她看到国徽的红色时,就会想到父亲母亲那辈人的辛勤付出。
2024年5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将迟到百年的毕业证书发给了林徽因的孙女。
1924年,这个专业不收女性,可为了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不过21岁的她强行坐在教室里旁听,她就是要靠自己的实力证明,女性不仅能够进入男性的传统领域,还能够重构这个领域的价值体系。
作为民国时期最为出名的才女之一,林徽因被同一时代的胡适和沈从文夸奖绝顶聪明,也被梁实秋夸奖是20世纪中国最美的女人。
以往多年,媒体在宣传时,总是会将她的名字和爱慕她的三个男人捆绑在一起,但其实不需要这些人做映衬,她单凭自己就能成为一道惊鸿,16岁的她在剑桥大学与徐志摩相遇时,其实也被对方的才华所倾倒,就连泰戈尔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梁思成与林徽因
但在得知对方已经有了家庭以后,林徽因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和徐志摩同行,她很明白对方爱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靠幻想塑造出来的近乎完美的自己,和对方相比,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梁思成更为适合自己。
和梁思成婚后,他们的夫妻关系很是亲密,两人喜欢谈论诗歌,也喜欢建筑设计,他们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所以有无数的共同语言可以一起讨论,恐怕在这个时候,林徽因也会想起因为和父亲感情不好而心理出现问题的母亲。
出身旧式家庭的母亲何雪媛是父亲林长民的第二个夫人,尽管林徽因颇受父亲的宠爱,但是母亲的地位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出生而发生任何改变,再加上后来林长民又有了其他夫人,何雪媛的心理变得更加幽怨,这样的母亲使得林徽因不停地鞭策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后来林长民因为工作要前往欧洲,特地将自己的女儿林徽因也带去了,在欧洲旅学的日子里,她真的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同时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如果当时没有和父亲出国,而是一直待在母亲身边,恐怕她也会受到很多不好的影响,只能说,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选择。
1955年时,不过才51岁的林徽因身患重病离开了人世,即使她走了,但她的设计作品和诗歌,会让后世无数人记得,曾经有一位聪慧且美丽的女子,靠着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建筑学界留下了如此丰富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