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张干想开除毛泽东,51年相逢,张胆战心惊,毛主席有何反应

豁达看历史 2024-12-24 08:27:09

世人皆知毛主席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却鲜有人知,他曾险些被开除学籍!1915年的那个冬天,第一师范学生因反对每月加收10元学杂费,爆发了轰动一时的"学潮"。一份言辞犀利的《驱张宣言》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矛头直指时任校长张干。恼羞成怒的张干得知此宣言出自毛泽东之手,当即决定将其开除。谁料数位老师挺身而出,让这道开除令不得不胎死腹中。

36年后的北平,当年想要开除毛泽东的张干,如今却要去见已是新中国领袖的学生。一路上,这位老校长心中忐忑不安:当年的那道未能下发的开除令,会否成为两人之间的心结?

风波起源:一师的学费之争

1915年深秋,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校园里格外寂静。往日熙熙攘攘的课堂走廊上,此时却空无一人。原来,一场因学费引发的风波正悄然酝酿。

那时的第一师范,刚刚完成了与第四师范的合并。张干校长上任不久,就颁布了一项新规定:从下学期开始,所有学生每月需要缴纳10元学杂费。这个数目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一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不过十几元。

消息一出,立刻在学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那些从第四师范并入的学生,他们不仅要多读半年的书,还要额外支付这笔费用。一时间,校园里到处都是窃窃私语的讨论声。

有学生打听到,这项收费政策是张干校长为了改善学校财政状况而提出的。但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维系,更遑论这笔额外的支出。

就在学生们为这笔费用发愁时,一份措辞强烈的传单在校园内悄然流传。传单上写着对这项收费政策的质疑和反对意见,但内容略显稚嫩,论述也不够深入。

正在一师读书的毛泽东看到这份传单后,摇了摇头。他认为,单纯抱怨学费太高并不能解决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重新撰写一份更有说服力的文章。

深夜的油灯下,毛泽东伏案疾书。他的《驱张宣言》不仅分析了收费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更揭示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份宣言很快在学生中传开,引起了强烈反响。

第二天一早,当张干校长走进校园时,发现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贴满了《驱张宣言》。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以实际行动表达他们的不满。整个校园陷入了一片寂静,这便是后来被称为"静坐罢课"的开始。

消息很快传到了湖南省教育厅。教育厅派来的督学刚到校园,就看到数百名学生整齐地列队静坐,每个人手中都握着那份《驱张宣言》。督学召开全校大会,要求学生们立即复课,却收到了更多要求张干辞职的纸条。

这场风波持续了数日,校园里的气氛愈发紧张。学生们的诉求也从单纯反对收费,发展到要求改革学校管理制度。他们组织了请愿团,轮流到省教育厅反映情况。

风云激荡:开除风波背后的较量

得知《驱张宣言》出自毛泽东之手后,张干校长立即召开了学校行政会议。会议室里,他正准备宣布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的决定,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校长,请三思!"推门而入的是教师杨昌济。原来,开除令的消息已在教师中传开。杨昌济带来了一份由十多位教师联名签署的反对书。这些教师中,不乏当时湖南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如徐特立、袁仲谦等人。

那天的课堂上,杨昌济破天荒地放下了手中的教材。他缓缓踱步到讲台前,向全班同学讲述了自己对这次学潮的看法。随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这两句诗很快在校园里传开。

消息传出后,更多的教师纷纷站出来表态。当时在一师任教的徐特立先生专门去找张干谈话。他向张干详细分析了开除优秀学生的不当之处,还提出了调整学杂费收取标准的建议。

一位老教师回忆说,当时的一师里,几乎形成了两个阵营。支持学生的教师们轮流去找张干交涉,有的甚至表示如果开除学生,他们就集体请辞。

学生们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组织了一个请愿团,推选了几位口才好的同学去找教务主任说情。这些学生据理力争,指出开除处分过于严厉,不符合校规校纪。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省教育厅的一位官员来到学校视察。这位官员虽然表面上没有表态,但私下里却向张干暗示,眼下正值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不宜把事情闹大。

更让张干始料未及的是,就连一些平日里跟他交好的教师,这次也都保持了沉默。他们既不支持开除学生,也不出面反对,这种态度无疑给了张干很大压力。

形势对张干越来越不利。一天早上,他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堆满了学生的申诉书。这些申诉书措辞恳切,既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又表达了希望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最终,在多方压力之下,张干不得不收回成命。他召开全校大会,宣布撤销开除决定,但要求相关学生写出深刻检讨。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了,但张干的威信受到了严重打击。据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走在校园里都显得格外沉默。而那些支持学生的教师,却在学生中赢得了更高的威望。

岁月转折:从校长到平民的沧桑

1950年的春天,66岁的张干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手中拿着一份报纸。报纸上刊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新政策,其中就包括了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细则。

此时的张干,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位威严的一师校长了。离开一师后,他在长沙一所中学教书。几十年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置办了一小块田产,供一家人糊口。

这些年来,张干一直为三件事寝食难安。第一件事就与这块田地有关。在当地的土改工作中,他被划为"地主"成分。这个头衔让他颇感委屈,因为这块田产是他四十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血汗钱买的。

第二件事更让他坐立不安。当年那个被他想要开除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毛主席的消息,那段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

更让张干难以释怀的是第三件事。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有人找到他,让他给毛泽东发一封电报。电报中说"幸勿固执,致人失望",这分明是在替国民党说话。这封电报的事,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

一天,他提笔准备给毛主席写信,想解释这些年来的困境。可是坐在桌前半天,却写不出一个字。信纸上留下的只有几个墨迹。

张干的生活并不好过。他一家六口挤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生活拮据。有时连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难以维持。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困难。

每天清晨,张干都会准时走进教室,为学生们讲课。同事们都说,这位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讲课时依然中气十足,一丝不苟。

他在学校里很少提起自己的过往。即便有人问起他曾经当过一师校长的经历,他也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倒是有几次,他在课堂上谈起教育理念时,会不经意提到在一师任教时的一些往事。

张干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有一天,一位他的老学生来看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毛主席邀请一些一师的老师和同学去北京叙旧。

消息传来时,张干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放下手中的红笔,望着窗外发了好一会儿呆。那个下着小雨的下午,他终于下定决心,收拾行装,准备北上......

意外转机:毛泽东的关怀

1950年10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内灯火通明。毛主席邀请了一批一师的老师和同学前来叙旧。席间,大家谈笑风生,回忆起在一师的点点滴滴。

这时,周世钊提起了张干的近况:"老校长现在还在教书,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话音刚落,毛主席放下了手中的筷子。

"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啊!"毛主席说道,"三十多岁就当上了一师校长,这在当时可不容易。如今年过六旬还在教书育人,实在难能可贵。"

徐特立也接过话茬:"是啊,张干对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记得当年在一师,他就提出过很多改革措施。"

"说起来,当年那场学潮,现在想想有些偏激了。"毛主席转向在座的老同学们说道,"每人多交10元学杂费的事情,也不能全怪他。至于多读半年书,这对我们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席间,周世钊详细说明了张干一家的困境。六口人挤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粮食都时常不够。张干虽然困难,却从不向人诉苦,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

听完这些,毛主席立即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要特别照顾张干同志!"几天后,一封信和一批救济物资就送到了张干家中。

这批物资中有1200斤大米,还有50万元(旧币)现金。当地负责送货的同志回来汇报说,张干收到这些东西时,老泪纵横,连声说:"想不到主席还记得我这个老家伙。"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专门写信给湖南省的领导,要求他们多关心张干的生活。很快,当地政府也派人来看望张干,帮他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说:"你们看,主席对待老师多么宽厚啊!"也有人感叹:"张干何德何能,能得到这样的关照?"

事实上,毛主席对张干的关心远不止于此。他多次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张干的情况,得知老人身体不适,还特意让中南海的医生开了一些方子,让人送到长沙去。

这一切都源于那天的饭局。当周世钊提到张干的困境时,毛主席就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做事,要往前看。张干同志虽然当年对我们严厉了些,但他为湖南教育付出的心血是不能否认的。"

在座的老同学们听到这番话,都不禁为之动容。特别是那些当年参与过"驱张运动"的人,更是感慨万千。

几个月后,张干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那是一封从北京寄来的信,信中说,毛主席邀请他去北京做客。这个消息传来时,张干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重逢之时:化解与释怀

1951年9月26日,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站在厅堂前,笑盈盈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当看到张干和李漱清走来时,他主动上前握手:"老朋友来了,欢迎欢迎!"

这一幕,让随行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意外。要知道,当时的毛主席日理万机,能抽出时间亲自迎接客人已经十分难得,更何况还如此热情。

进了厅堂,大家让毛主席坐在主位上。但毛主席却坚持要张干和李漱清坐上座,说道:"你们是我的老师,应该坐在上面。"几番推让后,大家才依照毛主席的意思入座。

茶到浓时,毛主席忽然喊来了自己的子女。"来,让我给你们介绍,这是我的老校长张干先生。"孩子们听了,都规规矩矩地向张干问好。

席间,大家畅谈甚欢。毛主席说起在一师的往事,时不时询问张干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看法。谈话间,张干渐渐放下了拘谨,说起了自己这些年来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突然,张干站起身来,面向毛主席说道:"一师闹学潮那会,我主张开除你,真是对不住呀!"话音未落,毛主席就摆手打断:"我那时年轻,虎气太盛,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了。"

饭后,毛主席亲自带着张干等人参观中南海。走到一处景点时,他还特意介绍说:"这里的景致,和我们湖南的也很相似。"晚上,又安排大家观看了一场电影。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派人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都是他用稿费购买的。其中有衣物、茶叶,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张干平时爱用的文具。更让张干感动的是,毛主席还安排了医生给他们做了全面体检。

在北京的两个月里,张干走遍了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11月8日,毛主席又召集大家合影留念,并且再次设宴款待。席间,毛主席询问张干的身体状况,得知他有些老毛病后,立即让人送来一些中药,还特意叮嘱服用方法。

临别时,毛主席又派人送来2000元钱和一些御寒衣物。张干推辞不过,只得收下。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优待我们,可谓极矣,我们对革命无所贡献而受优待,心甚惭愧!"

回到长沙后,张干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教书。直到1967年1月21日离世,他都没有忘记这段师生情谊。而这次重逢,也成为了新中国史上一段佳话。

在张干去世后,当地的老人常常提起这段往事,说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师生情"的写照。

11 阅读: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