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有些‘老赖’真的冤!”近日,湖南周春梅法官遇害案衍生出的“老赖”话题再掀争议。当网友为“该不该同情失信被执行人”吵上热搜时,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那些替“老赖”说话的人,难道自己也是老赖? 道德审判的狂欢背后,一场关于法律、人性和社会信任的撕裂正在蔓延。
一、污名化陷阱:谁在制造“老赖即恶人”的集体情绪?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全国失信被执行人总数超680万,但其中隐藏着复杂真相:
32% 的企业主因“三角债”陷入连环失信;19% 的个体户因疫情经营失败被列为“老赖”;甚至出现“被负债”群体——某地法院抽查发现,7% 的失信记录存在冒用身份证、错误执行等问题。案例深挖:
河北企业家张某某在破产重整期间被冻结所有账户,无法支付员工工资反成“老赖”,最终靠客户联名担保才解除限制;广州程序员李某因前公司偷税被牵连,个人征信“黑名单”导致无法租房、求职,司法纠错耗时2年。“当‘老赖’标签变成一棍子打死的道德枷锁,受伤的不仅是当事人,更是法治社会的纠错能力。”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如是说。
二、撕裂的舆论场:为什么有人甘冒骂名为“老赖”发声?1. 道德审判VS程序正义的冲突在抖音一则“老赖母亲为孩子治病借款”的视频下,23万条评论呈现两极分化:
“救命钱都不还,活该被曝光!”(点赞58万)“医院每天催缴费,她除了借钱还能怎么办?”(点赞42万)北京大学社会调研显示,65% 的公众认为“老赖”该受谴责,但38% 的人承认“若自己遭遇重大变故也可能失信”。2. 司法信任赤字下的共情效应最高法报告指出,14% 的执行异议案件确实存在执行错误。当“河南农民种地被判赔案”“南京彭宇案”等事件反复消磨公众信任,部分人选择站队“弱势方”——哪怕对方在法律上并不无辜。
3. 流量逻辑催生“正义表演”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带#老赖该死#标签的视频播放量是#理性看待失信#的17倍。极端言论更容易获得算法推荐,形成“骂得越狠,流量越高”的恶性循环。
三、破局路径:如何走出“全员猎巫”的暴力螺旋?▲ 制度层面:给“诚实而不幸”者重生机会
深圳个人破产制度试点2年,214人 通过债务豁免重启人生,还款率反比强制执行高21%;浙江法院推行“失信分级管理”,对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暂停曝光,避免“社会性死亡”。▲ 司法层面:用透明化终结“疑罪从有”
上海法院上线“执行全流程公开平台”,当事人可实时查看财产查控、限高解除等37个节点进展;最高法要求2024年起,超6个月未执结案件必须向申请人专项说明。▲ 社会层面:拒绝“标签战争”
法律博主@法度与温度 发起“看见复杂”行动,通过解析200+个典型执行案例,推动公众理解“失信≠失德”;豆瓣小组“负债者联盟”聚集12万人分享自救经验,用“非暴力沟通”替代相互指责。四、终极追问: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对‘老赖’的过度恐慌,本质是对契约社会失序的焦虑。”社会学学者指出,当房贷、消费贷、经营贷压垮越来越多普通人,舆论场的撕裂恰恰折射出系统性风险:
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失信者”;害怕善意被利用;害怕法律无法托底底线。结语法律可以惩戒失信,但拯救不了社会信任。当我们用“老赖”二字抹去所有人生故事时,或许也该问自己:如果有一天,那个被全网唾骂的人是你,你希望被怎样对待?
#张开律师##杭州张开律师##张开律师说法#
诚实守信是不会成为老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