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小程序:2小时搞定,2周修bug,Trae帮了大忙

科技洞察者 2025-04-08 17:05:03

大多数人认为技术人员是坐在电脑前,伴随着键盘敲击声和跳动的代码字符,一路顺风顺水地开发出新颖有趣的软件及应用。

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开发过程中的小举动可能会引发一个长达两周的修复之旅?

是的,这就发生在我身上。

一个月前,我决定尝试用AI编程工具Trae来开发一款小程序——这个AI工具在开发者社区里正流行。

据说只需要简单的提示就能快速生成代码,这让我充满期待。

于是,我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开始了这次开发之旅。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小小的bug竟然让我整整困扰了两个星期。

想要开发这款小程序的灵感其实来源于我自己的一些日常需求。

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款工具,可以将文字转化为优美的图片。

每当读到一些有趣的句子或动人的诗歌,我想与朋友们分享时,总感觉只用文字表达略显单调,而如果能配上一张相符的美图,分享效果会好上许多。

怀着这种迫切的愿望,我决定自己动手试试,毕竟,某些浏览器插件和APP并未让我满意——要么操作过于复杂,要么体验糟糕。

于是,我研究了一下Trae,并在半信半疑中下载了这个号称能轻松生成代码的工具。

按照提示,我输入了初步需求,比如,用户输入文字,工具将文字转化成图片,并允许设置背景和水印。

令人惊喜的是,我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基本功能的实现,Trae的确让很多程序更直观。

虽然开发起来很顺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艰巨的bug修复任务。

对于很多没有编程经验的朋友来说,AI编程工具或许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存在。

其实,使用Trae并不难。

这个工具最大的优势在于,只需要简单输入需求提示,它便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代码。

举个例子,我只需要输入类似“我要开发一个文字转图片的小程序”这样的语句,Trae就能基于这些提示词生成大部分代码。

事先做好需求的详细设计也同样重要。

我发现,给出清晰的原型图和具体的功能描述,会让AI生成的代码更加接近预期。

起初,我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下功能,但生成的代码和我预想的差距较大。

于是,我详细地绘制了每一个界面的原型图,并将功能细分到每一个小步骤,这样逐步完善后,生成的代码精准度就大大提高了。

但即便如此,bug依然如影随形。

调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让我意识到,编程不仅仅是创造性的开发,还有反复的检查与修改。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个让我苦恼的bug,当我尝试选择头像时,弹窗总是无法正常响应。

无论我怎么点击,头像始终无法更换成我选定的图片。

这时,单凭简单地让AI修复问题也不起作用——AI总是一本正经地告诉我问题已经解决,但事实上依旧故我。

意识到需要改变策略后,我详尽地让AI逐步进行业务逻辑的复述,并按照每个流程节点逐条验证。

改变了一些遮罩层和事件关联的逻辑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让我前前后后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和验证。

通过这次亲身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开发过程中从自身需求出发的重要性。

尽管AI工具大大降低了编程的门槛,但竞争的层次依旧提升了。

不仅仅是要开发出可行的程序,更要注重实际场景的应用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我的建议是,无论你的技术水平如何,都不妨从一个小小的自我需求出发,切勿一开始就立志开发功能极其庞大的“佳作”。

通过一个小项目的成功,你会逐步积累开发的信心和技巧。

这也符合了“塔虽千层,起于垒土”的道理。

这段开发小程序并修复bug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代码的生命力不在于写得多么精美,而在于对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反复打磨。

简洁、有效、实用,才是编程的精髓。

AI工具的普及确实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抛弃对编程基础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耐心解决。

未来会有更多的技术涌现,它们会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实现想法,但真正能够立足的,依旧是我们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只有不断前行、不回头,新的机会和可能性才会在前方等着我们。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让每一个有开发梦想的朋友都能在实际行动中找到成就感。

0 阅读:2

科技洞察者

简介:洞察科技本质,把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