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剿缅北”行动展开之后,中国反电诈取得多少成果?中缅高层通话,电诈清零目标是否即将实现?菲律宾有意服软,中国会网开一面吗?面对野心勃勃的印度,中国必须高度警惕。
清剿缅北奏效,反诈成果丰硕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于中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随着年底缅北局势的突变,中国迎来了一轮打击跨境电信诈骗的重要机会,在缅甸各方的配合之下,对长期盘踞在缅北地区的电信诈骗犯罪势力进行了一轮联合清剿。

但是很多人也许只在新闻中看到过有关围剿电诈的只言片语,并不了解中国去年实际取得了多少打击犯罪成果,今天我们就通过数据来看看中国2023年打击电诈违法犯罪的显著成效。
根据央视新闻1月5日报道,在2023年年内,中国公安部先后部署开展了“长城”“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组织区域会战和集群战役,对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推广引流、转账洗钱、技术开发、组织偷渡等非法服务的涉诈黑灰产犯罪集团进行了严厉打击,并派出工作组赴多国进行联合打击执法合作。
截至11月,中国警方就已破获相关案件39.1万起,在国内抓获犯罪嫌疑人7.9万名,其中包括了电诈集团幕后金主、头目和骨干263名,与国外的联合打击则抓获犯罪嫌疑人3000余名,对电诈犯罪分子构成了强力威慑。

而其中,缅北电诈行业是中方的重点跨境联合打击对象,公安部部署云南等地的公安机关深入推进边境警务执法合作,展开了多轮打击,先后对多名缅甸家族犯罪集团头目进行公开悬赏通缉。在2023年内,共有4.1万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缅甸移交中方,以明学昌为首的家族犯罪集团头目,明国平、明菊兰、明真真被缉拿归案,首犯明学昌畏罪自杀。
与此同时,国内反诈教育工作也在持续深入推进之中,去年全年国家反诈中心累计下发资金预警指令达到940.6万条,公安机关累计见面劝阻了1389万人次,拦截诈骗电话27.5亿次,短信22.8亿条,紧急拦截涉案资金3288亿元。
相比起网络媒体和新闻中对于缅甸局势只言片语的描述,这些数字更能直击我们的内心,向我们直观地透露出了很多信息。

首先我们能看到,2023年国内对于电信诈骗的打击以及与周边国家进行的联合打击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无论是案件的破获数目还是犯罪嫌疑人的抓捕数目都有了长足进步,在如此强大的威慑之下,整个电信诈骗犯罪行业都会逐步走向寒冬。
尤其是我国与缅甸各方对缅北电诈犯罪分子的联合打击,成功摘掉了缅北“电诈天堂”的帽子,让前些年依靠着缅北割据力量庇护而大肆前往缅北进行电诈犯罪的犯罪分子们失去了自己的避风港,在明家伏法之后,以白家为代表的其他电诈犯罪家族也必然会步其后尘,整个缅北的电诈产业会随之完全崩溃。我们相信在今年以后,大家的手机会更加安静,曾经泛滥的骚扰诈骗电话也会逐步销声匿迹。

其次,我国针对电信诈骗的反制技术也明显有所升级,通过大数据模型、反诈APP检测等手段,公安机关对电信诈骗短信电话的拦截效率很明显有所提升。27.5亿次短信、22.8亿条信息的拦截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据。未来随着我国技术反诈的经验积累,相关反诈机制对于诈骗电话与诈骗短信拦截效率应该还会继续增加,从而在我们身边构建起一堵无形的反诈之墙。
除了这些积极信号之外,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负面信息。在2023年,我国的很多普通居民仍旧缺乏足够的反诈意识,这点我们从公安机关拦截的涉案资金数目规模以及劝阻人数就能看出。这警示我们在未来仍旧要加强自身的反诈意识,同时配合国家继续加强国内反诈科普与教育工作,让电信诈骗失去赖以生存的市场。

虽然缅北的电信诈骗产业已经开始覆灭,但中缅两国的反诈联合行动还远远没有结束。
据新华社报道,1月5日,中国公安部部长就同缅甸内政部部长进行了一场视频通话,讨论了中缅两国共同深入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动和重点案件合作的相关事宜。
在这次通话中,双方达成了共识,表明愿意共同深化两国执法安全合作,全力维护中缅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所以,接下来两国很可能会进一步展开合作,对当前缅北残余的部分电诈犯罪势力进行最后的围剿打击。

目前,缅北地区的电诈犯罪势力在整体上已经被打碎,但仍有一些关键人员与残余犯罪分子在逃窜之中,缅北地方民族武装果敢同盟军攻破电诈犯罪的核心城市老街之后,曾经的老街实际控制者与电诈犯罪参与者白家众人及其他电诈犯罪家族骨干分子就神秘失踪,对于中缅两国来说,这些仍在逃窜的犯罪分子都还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一旦这些犯罪分子寻找到新的藏身处东山再起,就有可能会再度危害中缅两国的人员财产安全。
尽快找到这些犯罪分子的下落,将是中缅联合反诈行动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只有将这些人绳之以法,才能够有效维护中缅两国的边境安全与稳定。

而后,两国的合作方向可能会转向缅甸东部的电诈犯罪团伙,除了缅北之外,缅甸东部的妙瓦底地区也是电信诈骗的重灾区,此次趁着联合打击电诈犯罪的势头,两国完全可以共同打击这个缅甸境内最后的“诈骗天堂”,一起彻底铲除缅甸的电诈犯罪势力,而后进一步推进中缅共同体建设,恢复缅甸经济正常增长。
对于两国来说,这将会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但两国必须协力去越过这道障碍。因为这类犯罪行业的存在长期影响着缅甸经济正常发展,形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进而阻碍中缅共同体建设,影响整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自身、为了区域合作、为了共同的繁荣与昌盛,两国有太多理由一起拔掉电诈犯罪毒瘤,推动中缅两国乃至整个区域合作进步。

在缅甸局势突变之时,一直紧张的南海局势也迎来了一轮转机。
在本月月初,一直都在南海海上挑衅与对抗中国的菲律宾,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海上联合巡航。计划中将与菲律宾一同进行海上联合巡航的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突然放了菲律宾的“鸽子”,将一艘航母、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的联合巡航规模压缩至仅有一艘驱逐舰,同时将三天的联合巡航期限缩至两天,取消了海上炮击等演习科目。这导致整个联合巡航活动威慑力大大降低,让菲律宾已经放出去的狠话无法收回。

而美国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怂了”,原因很可能是感受到了中国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的决心。在美菲两国对外公布要进行联合巡航之时,中国解放军南部战区就发布通告,表明将会组织海空兵力在南海海域进行例行巡航,整个战区部队都将全时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任何搅局南海制造热点的军事活动都尽在掌握之中。
随后,进行联合巡航的美菲两国就在南海海上同中方军舰“不期而遇”,中方军舰没有直接干扰两国的联合循环活动,而是始终在周边伴随航行,给两国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当前美国正深陷于俄乌冲突与巴以冲突的泥潭之中,且刚刚同中方缓和关系,并不希望进一步激化南海局势,诱发中美之间的直接冲突,所以才在关键时刻“怂了”,抛弃了为菲律宾站台到底的想法。
这让希望借助此次联合巡逻震慑中国、夺取中国南海利益的菲律宾显得有些灰头土脸,菲律宾在南海侵犯中国海上利益的唯一依仗就是美国的支持,在失去美国支持之后,菲律宾就基本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以自身的体量来对抗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

擅长变脸的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似乎也感受到了局势正朝向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转而表达出服软的迹象。
小马科斯的国家安全顾问阿诺在1月5日时就发表声明称,菲律宾当前仍对与中方进行外交磋商持开放态度,并重申致力于促进与所有国家的良好关系。这句话被外界解读为是在暗示中方想要进行谈判,不想再继续维持南海的海上活动,想和中方对话解决当前南海问题。
很显然,菲律宾在踢到铁板之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丧失南海博弈主动权,想要来一出“浪子回头”,重新回归对话谈判。
对于这种对话意愿,中国一贯是持开放态度的,菲律宾只要能够改正以往的错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菲海上争端,中国并不介意与菲方一起回到谈判桌上。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因为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变脸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去年年初小马科斯访华时就曾大肆宣扬菲律宾要同中美都保持友好关系,愿意与中方对话解决问题,还从中国拉走了巨额的投资承诺;但回到菲律宾之后,小马科斯就立即翻脸向美国示好,不但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还与美国展开南海军事合作,这才导致了南海局势在去年年底持续紧张。
现在美国没有工夫管菲律宾,让小马科斯感到了危机,愿意暂时向中国服软;但若是日后美国解决了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再回头针对中国时,菲律宾又是否能够维持自己的对话态度,同中方谈判解决问题呢?
我想很多人的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菲律宾并不是一个令人信任的国家,中国可以和菲律宾对话,但一定要保证对话的安全,给中国自己留够后撤的余地,避免菲律宾再度变脸,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除了野心勃勃的菲律宾之外,中国周边还有另一个充满野心的国家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我们的南方邻居印度。
著名学者、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在1月5日时就发布了一篇文章,总结出了2023年中印两国关系的三大特点,分别是:
一,边境冲突降温,没有大的冲突;
二,经贸矛盾上升;
三,印度积极在全球南方和中国争夺话语权;

而在这三点中,中国最需要警惕的是印度在全球南方的话语权争夺,现在印度已经俨然将自己视作“全球南方国家领袖”,甚至积极靠拢西方,借助西方的力量争夺在全球南方国家之中的影响力,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很可能在长期尺度上诱发新一轮的全球南方内部争端,也体现出了印度成为全球大国的野心。
除此之外,印度对中国企业的猎杀很可能也会继续加剧,去年对小米、vivo等中国企业的打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随着印度对中国经贸竞争的愈发激烈,争夺中国国际地位的行动愈发激进,还有可能对中国企业进行更多的打压遏制。
因此,金教授警告,中国应该放弃对印度的浪漫主义幻想,抛弃以往“龙象共舞”的想法,在对应政策上保持清醒、趋于冷静。

金教授的话十分引人深思,经历几年的低迷之后,我们确实应该重新审视中印关系发展,也应该重新了解印度的野心。
观察印度近几年的政策,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自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度也一直在推进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此前甚至提议将印度国名更改为“巴拉特”,不断以一种“巴拉特思维”来主导对外交往。
在当地时间1月3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新德里举行新书《为什么巴拉特很重要》的发布会时,就直接狠批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对华政策,宣称其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应该“更加巴拉特一些”。
这段话的含义是印度在尼赫鲁时期的对华态度太过软弱,偏离了现实主义,没有以印度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是帮助维护了一些中国的利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度现在的“巴拉特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扩张主义,这和西方一直以来的霸权主义界限已经非常薄弱。
因此,未来中国需要保持充足的警惕,冷静应对各类来自印度的挑战,保持战略上的清醒,避免产生对印度的幻想,以最实际、最有利于中国自身的方式,发展中印之间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