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乒乓球圈子里关于王曼昱“内战不对练”的说法,那是吵得沸沸扬扬。一开始我也纳闷,自家姐妹,练练手不是挺正常的吗?怎么还搞特殊化了?
但仔细一琢磨,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说王曼昱不对练,这说法其实挺片面的。有人扒出,她在北京大满贯的时候,跟其他队员,不管是主力还是小将,都大大方方地一起练。这说明啥?说明她不是那种耍大牌、搞孤立的人啊。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关键就在于邱贻可和他带的队员。就拿北京大满贯来说,何卓佳跟王曼昱打,邱贻可在旁边又是喂球又是指导,孙颖莎还帮忙捡球。要知道,何卓佳当时的教练是徐辉啊!亚洲杯更离谱,半决赛王曼昱对蒯曼,决赛对孙颖莎,邱贻可都是赛前给他的队员“开小灶”。
这俩人检录了,他还带着队员热火朝天地练勾手发球。这就有点意思了,自家队员比赛,用得着这么“严防死守”吗?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王曼昱现在压根儿就没主管教练。国乒女队前五,就她一个人单打独斗。这啥概念?好比考试,别人都有老师辅导,她只能自己啃书,这公平吗?
有人可能会说,没教练也能打出好成绩啊。这话没错,但有教练指导,肯定能少走弯路。为啥会这样?一种猜测是,教练资源就那么多,僧多粥少。另一种可能更复杂,涉及到队内的竞争和利益分配。
咱也不敢瞎说,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乒乓球队内部的竞争,那是相当激烈的。为了争夺奥运会、世锦赛的名额,队员们个个都铆足了劲。教练也一样,谁不想自己的队员出成绩,给自己长脸呢?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特殊”的安排,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这种“特殊”安排,是不是有点过了?王曼昱又不是外人,她也是国乒的一员,也是为国家争光。这种区别对待,对她公平吗?对整个团队的氛围,又有啥影响呢?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郎平指导强调最多的,就是团队精神。
她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比不过一个团队。这句话,放在乒乓球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就会发现,这种内部竞争,其实也是一种选拔机制。只有经历过残酷的竞争,才能涌现出真正的人才。但问题是,这种竞争,应该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如果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导致竞争失衡,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说到底,王曼昱“内战不对练”这件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它反映的是国乒队内竞争机制、教练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个人恩怨”时,是否忽略了背后更复杂的体系性因素?说实话,王曼昱的教练到底在哪儿,可能真成了个谜。或许,她真的掌握了啥“遁地术”,躲在某个角落里默默地指导着王曼昱。但更可能的是,她真的只能靠自己,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一路披荆斩棘。想到这,我反而对她更加敬佩了。毕竟,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实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份永不放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