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处于冰天雪地中的东北城市——哈尔滨,火了。
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漫天飘舞的白色雪花,宏伟壮观的大型冰雕,超长刺激的冰滑梯,还有铁锅炖、杀猪菜、俄餐、马迭尔冰棍等美食……
哈尔滨的一切,都让初次到北方旅游的“南方小土豆”们大为惊喜!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图源/图虫创意
有数据显示,从元旦假期开始至今,有超过300万人次的游客落地哈尔滨,当地的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
为了让“南方小土豆”们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哈尔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各种“整活”。
从给南方朋友打造专属称呼“小土豆”,到机场空姐快闪演节目迎客,从城市地铁化身免费摆渡车,到市民开私家车免费接送游客,各种“宠溺”段子刷榜网络热搜,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源/网络
这两天,哈尔滨文旅甚至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请出来。
鄂伦春族人手牵驯鹿在中央大街巡游的画面,也同时登顶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热搜。有网友调侃称,本地人都没见过,他们上次出来还是在乾隆时期。
鄂伦春人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巡游 图源/微博@大越楚卿
鄂伦春族,这个全国人口总数不足万人的“国宝级”少数民族,终于在这个冬季吸引到更多游客的目光。
01
这是中国唯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
鄂伦春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在通古斯语中,“鄂伦春”一词意为“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主要依靠狩猎为生,是我国目前唯一被允许的狩猎民族。
鄂伦春人 图源/百度百科
鄂伦春族最初生活在贝加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17世纪中叶,沙俄侵犯中国黑龙江以北流域,烧杀抢掠当地居民,迫使鄂伦春族逐渐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
现在,中国境内的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的民族乡。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狩猎,是鄂伦春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们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
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鄂伦春人的猎马和猎狗都很通人性,出于这个特殊的原因,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
鄂伦春狩猎人 图源/塔河县文旅局
除了狩猎外,鄂伦春族还喜欢饲养驯鹿。
他们为什么要饲养驯鹿,而不是牛羊这些牲畜呢?
原来,鄂伦春族人生活在大兴安岭深林中,冬季漫长而寒冷,积雪厚度达一米以上。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传统的牛羊无法生存。而驯鹿耐寒,可以用蹄子刨开厚厚的积雪,寻找苔藓、地衣为食。
另外,作为鄂伦春人传统的交通工具,驯鹿也是鄂伦春族信仰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驯鹿 图源/塔河文旅局
鄂伦春人居住的房屋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最主要的住房,整体呈圆锥形。
房屋的骨架是用白桦树干当作主杆,带杈的树干和20多根“斜仁”(树干)搭成。
冬季用狍皮制成围子进行覆盖,大概需要60张狍皮缝制而成;夏天则用桦树皮、芦苇帘和布围子。
鄂伦春族民居“斜仁柱” 图源/图虫创意
狩猎活动需要翻山越岭,所以鄂伦春人的服饰既要结实耐穿,又要保暖耐寒。
狍皮,在生活实践中成为了鄂伦春人服饰的首选材料。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
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狍皮衣 图源/微博@一只阿呆鹅
狍头帽,鄂伦春语叫“灭塔哈”。
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鄂伦春族的狍头帽和小学课本上的插画一模一样图源/微博@ DS飞鲨
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技艺,早在2008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鄂伦春族拥有灿烂的民俗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鄂伦春族几经迁徙,过着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因而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民间艺术。
由于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记载,他们的民俗文化多靠口头传讲。
鄂伦春人 图源/微博@-四分三十三秒-
古伦木沓节,是流行于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托欧布如坎”。
火,对于鄂伦春人的生活尤其重要,鄂伦春人对火是既敬重又畏惧,而古伦木沓节就是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
鄂伦春族舞蹈 图源/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每年春季,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就会如约而至,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全家出动,骑马前往预定的活动地点。
节日期间,白天会举行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体活动。到了晚上,人们围在篝火旁,请萨满跳舞,以祭神祭祖。
“依和纳仁”舞也是鄂伦春族萨满舞的一种图源/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萨满舞,也称“巫舞”。这种神幻神迷的表演,颇具神秘色彩。
主角是一个头戴神冠,身穿神袍,手持神鼓、鼓槌,时歌时舞的巫师,他是沟通人神之间的“使者”,代表族人请火神恩赐新年的丰收、平安与顺遂。
萨满舞 图源/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除了舞蹈外,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鄂伦春族民歌历史悠久,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六大类:狩猎歌、山歌、酒歌、民俗歌、情歌、新民歌。
歌曲语言朴实,感情浓烈,节奏自由,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宕,体现出强烈的游猎民族文化特色。
鄂伦春族民歌演唱者 图源/网络
1953年,鄂伦春族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下山定居,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原始狩猎的生活,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新民歌。
如民歌《歌唱新生活》《鄂伦春小唱》等,反映了鄂伦春族人过上新生活的喜悦心情。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小唱》 图源/网络
总的来说,鄂伦春族是一个既古老神秘,又充满文化内涵的民族。
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将伴随着鄂伦春人的脚步继续前行和传承,并不断孕育出新的文明印迹。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2] 新浪微博
[3] 古老的部落文化,离不开歌舞的鄂伦春
-END-
快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