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从无业游民到“朝鲜王”的逆袭!(中)

点评校 2024-08-27 19:27:00

当时统治朝鲜的是李氏王朝,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就建立了,之后当了中国近600年的藩属国。不过这个小弟后来也跟大清一样混的很不咋地,害的隔壁的日本直流口水。

1875年日本终于等不及了,派“云扬”号炮舰闯进朝鲜江华岛后强行登陆,逼朝鲜签署《江华条约》。

朝鲜本来也向大哥求助,可清朝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仅没派一兵一卒,还结合自身经验给朝鲜传授了一个损招:“对日本以夷制夷”,借欧洲列强来牵制日本。

取完经的朝鲜有模有样地颁布“开化自强”政令,先后和美、英、德、法等国家签订通商条约。朝鲜大门从此大开,西方强盗纷纷涌进朝鲜。

要命的是不光来自外部的危险,朝鲜国内也玩起了内斗,差点玩完被日本钻了空子提前占领。

王午兵变

1864 年朝鲜老国王李昇去世了,但他没儿子,就立12岁的侄子李熙继位,让他的爹以大院君(相当于摄政王)的身份摄政。

发现有意思的地方没?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

1908年清廷光绪死后3岁的溥仪继位,溥仪的爹载沣也是以摄政王身份主持大清江山,两国末期的国运如出一辙。

(李熙)

10年后李熙长大亲政,大院君就失去摄政大权,不过依然有很大的势力,关键是不甘心。而李熙跟光绪一样没有实权,说了算的是他老婆闵妃(明成皇后),和她娘家的大舅哥们。

这样,在朝鲜就形成了以大院君和闵妃为首的两大对立集团,且各有特点、旗帜鲜明。

闵妃行事心狠手辣,但思想开明,她主张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搞改革。大院君思想守旧,故步自封,特别是闵妃的改革动了他的利益,就坚决反对。

不仅如此,为了抗衡大院君的旧军“亲军营”,闵妃集团组建了新军“别技营”。关键新军在装备待遇上都比旧军高一大截,这样旧军就不高兴了,公媳越来越对立。

实际上当矛盾足够大时,任何一件事都会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1882年朝鲜大旱,守汉城的5000多“亲军营”13个月没领粮响。后来闵氏集团倒是发了一个月的禄米,当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防止大兵闹事才勉强施舍点打发了。

如果只是这样接下来也暂时不会出乱子。但还是出岔子了。

负责发放俸米的军需官也不甘寂寞,想趁机捞一把。他们在粮食里掺了一半的沙子和糠皮,根本不能吃。忍无可忍的大兵二话不说,直接群殴了管粮库的官员。

不仅如此,有人不嫌事大又添了一把火。这个人就是兵曹判书(相当于兵部尚书),闵谦镐。

闵谦镐很有来头,他是闵妃的娘家堂哥,出事后被派去处理。但这家伙不问青红皂白就抓了几个闹事的兵,加上那时候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是靠人传人,等老百姓把消息传到郊外守军时,变成了:几个兵被砍了脑袋。

汉城驻军彻底被激怒了。

对当权来说,军队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能不能打胜仗,而是在于造反;很显然,后者比前者造成的伤害更大。汉城守军就造反了,抢粮食、抢武器、反杀禁卫军。

大院君不失时机地煽风点火,说这都是闵妃勾结日本人干的好事。当兵的也不负众望,跑到日本使馆杀死了日本教官,还闯进王宫处死了闵谦镐等闵妃集团的娘家高官,闵妃扮成宫女逃了出去才保住小命。

一时间汉城大乱,在叛兵的拥护下大院君重新掌权。

(据说的闵妃)

壬午兵变爆发后,一直觊觎朝鲜的日本兴奋不已,天赐良机啊!他们决定立刻出兵。1882年8月,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率4艘军舰、3艘运输船和1500人杀向朝鲜。

朝鲜发生兵变,作为宗主国的大清该怎么办?

清廷驻日公使黎庶昌急电直隶总督署,建议“中国宜派兵船前往观变”。同时,逃命中的闵妃紧急联系在天津的朝鲜使臣金允植,向清廷求救。

一场“抗日援朝”的大戏拉开了。

出兵朝鲜

不过这时候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在老家守孝,临时代任职务的是两广总督张树声。

张树声也没含糊,决定派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和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出兵朝鲜。但这时候日本也往朝鲜派兵,为了抢时间,清廷命令吴长庆七天后就出发。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吴长庆让袁世凯担任前敌营务处,就是负责部队的军需官。袁世凯也很争气,按大清之前的办事效率,准备这玩意至少五六天才完成,他用了不到三天就办得妥妥当当。

不过,接下来还是出了幺蛾子。

清战舰到了朝鲜仁川当晚,吴长庆命先遣部队马上登陆。但这个营的军官死活不登陆,给出一个奇葩的理由:他的兵晕船,打算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登陆。

军令紧急,吴长庆鼻子气歪了,直接把这个脑残的军官撤职查办,让袁世凯代理先遣营的指挥官。

所以说人不但要有能力,关键还要有运气,有机会才能展现你的才能。

得到机会的袁世凯,紧急集合全营部署登陆,他亲自当先锋打头阵,率先遣营在两个小时内全部登陆,占据了军事上的主动权。正因为袁世凯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干练和雷厉风行,让吴长庆再次对这个只有23岁的青年刮目相看。

不过先别高兴,清军登陆后又出现一个问题,军纪换散。

其实很多清兵早就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喜欢抽大烟。到了朝鲜后戒不掉,削弱战斗力不说还经常欺负当地百姓,比在冲绳的美军还过分。

吴长庆下决心整顿军纪,这倒不是说他多么关爱当地老百姓,而是怕节外生枝。于是命令此时非常信任的袁世凯,负责治理整个军营的军纪。

袁世凯这次又没负重望,治军办法也简单:“恩威并施,宽猛相济”。

他说:“服从命令者是我手足,违抗军令者就是贼寇仇敌。我必倍赏必罚,决不迁就。”然后,对十几个违反军令、欺压朝鲜百姓的士兵就地正法。

袁世凯的手段一下子镇住了整个部队,清兵再也不敢乱纪了。

后来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岑春煊称称为“三屠”。

张之洞花钱如水,称之为“屠财”;岑春煊喜欢弹劾人,称为“屠官”;而袁世凯喜欢杀戮,从出兵朝鲜到后来的小站练兵、山东剿拳,杀人如麻,于是就有了“屠民'的绰号。

(袁世凯)

正因为袁世凯发挥的关键作用,日本的急行军还是慢了一拍,庆军营紧赶慢赶赶在了日本人前面到了汉城。

根据清政府之前的决定,这次出兵朝鲜要逮住大院君送到中国,稳住现任国王李熙的统治。

其实大院君虽然思想守旧但排斥日本,而闵妃开明却是个地道的亲日分子,她把朝鲜主要的沿海通商权卖给日本,就连她的“别技营”教练请的都是日本人。所以一开始我也纳闷,为什么不借机铲除闵妃集团呢?

后来想明白了,清军出兵朝鲜名义上的目的是“清君侧”。实际上清除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清廷借机强化对朝宗主权。何况大院君是这次内乱背后的祸首,抓他师出有名;另外把大院君带回中国也可以作为一个后手,来牵制闵妃集团:你不听话,我就把他放回来。

事实上后来看,原本亲日的李熙、闵妃经过壬午兵变后改为亲华,所以清军最初的决定还算是正确的。

目标确定了,但直接抓大院君并不容易,他是当时朝鲜武装力量的实际控制者,身边还有堪称精锐的“亲军营”。

强攻不行,那就智取。

袁世凯向吴长庆提出一计,摆鸿门宴。

8月26日,吴长庆亲自到大院君府上见面,建设性地畅谈了目前形势,展望了双方未来合作前景,忽悠的大院君感恩流涕,表示次日到清军营地回访。

第二天大院君如约回访,结果被袁世凯就地“逮捕”,立马打包送上清军舰押送中国,在保定软禁了三年。

(大院君)

很快,吴长庆便率部平定政变,将国王李熙扶上政位,重要的是让日本插手朝鲜的阴谋破产,壬午兵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役,袁世凯功不可没。

其实到这里回头看,清军入朝前袁世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芝麻小管,但每在关键时候表现出的胆识和谋略,让他在庆军中崭露头角,得到了吴长庆的信任并向清廷推荐。

他在呈报中这样写:袁世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为袁报以首功。于是,清廷授袁世凯五品同知官衔,优先补用,并赏戴花翎。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这个原本没人注意的小人物,第一次传到了清廷重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耳中。以此为节点,袁世凯才被清政府关注并开始委以重任,逐渐成为后来一段时期中国政坛最牛逼的人物。

当然这是后话,此时他在朝鲜的活还没干完。

朝鲜练兵

壬午兵变后,被吓破胆的李熙、闵妃发现自己的禁卫军形同摆设,决定要练新军。

但肯定还要靠大清的支持。

1882年10月,李熙、闵妃派新任兵曹判书(兵部尚书)赵宁夏带了厚礼到中国,一是致谢平定大院君之祸;二是请求清廷帮助训练新军。

作为宗主国这时特有面,对朝鲜所求自然大力相助;新军的武器都由清廷赞助,并派袁世凯具体负责朝鲜练兵。

从后来袁世凯的发展轨迹看, 在朝鲜练兵的经历至关重要。但是,这个机会仅是靠运气好(清廷指派到自己)?

当然不是。

虽说在壬午兵变中袁世凯起到了关键作用,这让李熙、闵妃另眼相看,成为负责朝鲜练兵的最佳人选。但实际上远没这么简单,完全依仗袁世凯背后的精心“运作”。

袁世凯先找到在船上认识的忘年交、朝鲜核心层人物金允植,让他在李熙和闵妃面前大力推荐。金允植也有两把刷子,先用袁过硬的军事素质“暗示”,又用日本虎视眈眈“旁敲侧击”。这样,袁作为朝鲜练兵教习的人选被“锁定”了。

同时,袁世凯又找到张佩纶在李鸿章面前给自己说了不少好话,张佩纶提出的“朝鲜善后六策”,其中就包括朝鲜练兵这事。经过袁世凯里外双保险的运作,自己到朝鲜练兵的事就敲定了。

插一段。

张佩纶也是晚清名臣,先后在翰林院和都察院任职,后来投靠李鸿章。这哥们学问渊博,几千字的文章张开就来。李鸿章十分欣赏张佩纶的才华,才把小女李陶耦许配给张佩纶,他们的儿子张志沂后来生了个才女,就是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

袁世凯到朝鲜练兵后,为了打压日本人势力,提出新建立的亲卫军不能有“别技营”的人。

袁世凯挑选了1000壮丁编为“新建亲军”,分为左右两营,又从旧军中挑了500人编成镇抚营,严格按照淮军操练办法练习。经过袁世凯的精心打造,这三营新兵最终成了朝鲜的“王牌军”,让朝鲜国王喜欢得不得了。

最后一点,袁世凯为什么用尽心思争取这次练兵权?

他非常清楚,“任何政权必须有暴力工具的支撑”,像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大佬也都是靠练兵组建部队起家的。所以对这种能迅速提升政治地位的大好机会,袁世凯当然不会放过。

虽然这次练兵比不上后来小站练兵影响那么大,但让他在朝鲜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后来连朝鲜国王也对他恭恭敬敬、服服帖帖。

然而没多久,更棘手的甲申政变发生了,袁世凯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未完待续)

转自公众号:点评校尉

0 阅读:53

点评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