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弃民

停停走走聊职心 2024-03-08 00:50:32
随着数字化的普及与渗透,越来越多的地方要求使用互联网来访问关键服务,不论是银行、社保部门还是政府,这对那些没有相应设备工具、不能负担数据或Wi-Fi服务、无法或不愿使用网络的人造成很大影响。众多服务被默认设置为“数字化”,非网络用户因此面临边缘化的风险,从而对一定人群社会生活的基本权利产生了影响,我们将此称为“数字排斥”。 如果我们把数字化进程比作一架战车,很多人会产生一个误解:人人都会上车,只是时间早晚。其实这样想会忽略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是许多人根本就上不了车,而是被彻底地甩在这辆战车之外。由此,数字化社会便产生一个失落的群体——“数字弃民”。 著名教育游戏专家Marc Prensky 于2001 年发表《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一文。首次提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 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概念,将那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称作“数字原住民”。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数字原住民是指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一个被电脑、视频游戏、数字音乐播放器、摄影机、手机等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而那些在网络时代之前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则被称作“数字移民”。数字移民习惯文本阅读,而数字原住民则更倾向和习惯于屏幕阅读,他们强调更新速度和多重任务的重要性。 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数字移民是指因为出生较早,在面对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时,必须经历并不顺畅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者。数字移民对数字科技必须经历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他们好像现实世界中新到一地的人,必须想出各种办法来适应面前的崭新的数字化环境。 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 数字难民是对那些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原因而远离数字技术的人的比喻。受Mark Prensky的启发,2006年,Wesley Fryer在其《数字难民和桥梁》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数字难民一词。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