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打就打!”海南海口,一8岁男孩抢了2岁女童的零食后,突然飞起一脚将女童踹倒,事后还拒不承认,女童家长上门理论,男孩家长却拒不承认,结果如何?2022年5月5日,海南海口某小区,一片平静的生活气息中发生了一场不平凡的冲突。2岁的彤彤正在楼下玩耍,手里拿着零食笑得天真无邪。这时,8岁的小浩走了过来。他一把抢走了彤彤的零食,接着毫不犹豫地飞起一脚,将彤彤踹倒在地。彤彤小小的身体显得无助,哭声传遍了小区。
听到哭声的父亲吴先生匆匆赶来,看到了彤彤受伤倒地的场景。他赶紧将彤彤抱起,检查发现女儿身上有擦伤。他不敢耽搁,马上带她去医院。医生诊断后表示,彤彤的伤情较轻,只需抹药休息几天即可恢复。然而,吴先生却难以平复内心的愤怒:一个8岁的孩子,为何能做出如此过分的行为?吴先生抱着女儿回到家,思前想后,决定上门与小浩的家长沟通。他的初衷很简单,只希望对方能意识到问题,并向彤彤道歉。然而,面对吴先生的质问,小浩居然一口否认自己打人,甚至大声说:“我没打她!”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小浩的父母居然完全站在孩子一边,坚称孩子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吴先生无奈,只能求助小区物业调取监控。监控视频清晰地记录下了小浩抢夺零食并接连用脚踹向彤彤头部的画面。
看到证据,小浩的态度依然嚣张。他不以为然地说:“我想打就打!”
这句话,让人寒心,也引发了吴先生更大的愤怒。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让一个孩子有如此是非不分的价值观?
从监控画面中可见,小浩的动作十分熟练。他不仅抢走零食,还连续踹向彤彤的头部。事后调查得知,小浩在学校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曾多次与同学打架。小浩的母亲对此却轻描淡写:“他在学校就这样,孩子嘛,难免打打闹闹。”这句话背后,正是家庭教育中对暴力行为的漠视。教育专家指出,8岁正是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而小浩的父母显然并未意识到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孩子打闹”的界限。他们的纵容,让小浩对暴力行为毫无反思,更让他以为拳头比道理更重要。从法律层面看,事情的发展更加无奈。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无论行为多么恶劣,都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小浩因此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后果。而彤彤的伤情经过医院鉴定,也未达到轻伤标准。这意味着,吴先生即使选择报警,也难以通过刑法为女儿讨回公道。这是否是小浩家长敢于蛮横的原因?根据我国《民法典》,小浩的父母作为监护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然而,在最初沟通时,小浩的母亲以“没钱”为由拒绝赔偿,态度敷衍。事件最终被吴先生上传至网络,监控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舆论的强大力量,最终迫使小浩的家长低头道歉,并赔偿了医药费。
不少网友评论称:“法律保护未成年人,但如何对施害者进行教育与约束,依然是个空白。”
确实,目前的法律虽然保护了小浩免于刑责,却没有对他的行为进行有效矫正。这是否会让更多未成年人走向更严重的错误?事件平息后,吴先生表示,自己选择接受对方的道歉,是因为孩子还小,事情不能闹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然而,他也深深担忧,小浩的家庭能否真正吸取教训?最终,社区街道办主动介入,为两个孩子安排了心理健康关爱活动。这一举措不仅为彤彤减轻心理阴影,也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小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起事件让我们深思:家庭教育是孩子行为的根本,家长的言行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轨迹。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固然重要,但如何在保护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也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找个比他大的未成年人,打一顿
同学们啊!看👀来这小男孩👦🏻的太姥姥🈶点儿想他啊,要不然这驴脾气也不会爆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