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巴山已经三年,青衫褴褛,尘土满帽,岁月颠沛,漂泊不定。我如同西瀼渡头的云,漂泊不定;我的愁绪如同瞿塘关上的野草,难以割断。
年年都有春盘美食与醇香春酒,今日也不妨戴上银幡,纵情一醉。新春已至,大家都添了一岁,时光轮转,并非只有我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衰老。
赏析:陆游的《木兰花·立春日作》写于他被贬谪入蜀、流落巴山的困顿岁月。立春是岁序更替的重要时节,本应是辞旧迎新、充满希望的日子,但在诗人的笔下,却透出浓浓的漂泊无依、岁月蹉跎之感。全词情感深沉,既有身世之悲,也有年华易逝的无奈,最后又以自嘲的洒脱化解了深重的忧虑。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开篇两句,直接点明诗人流落异乡已三年,身世飘零,境遇凄苦。“流落”二字充满了被贬放逐、飘荡无依的悲凉感。“破尽青衫”写出了长期奔波、贫困潦倒的形象,而“尘满帽”更增添了羁旅之人的沧桑感,仿佛一身风尘仆仆,满面落拓之色。青衫原是儒生的象征,如今却“破尽”,寓意着仕途坎坷,理想破灭,诗人流年不利,颠沛流离,落魄之态跃然纸上。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这一句通过巧妙的比喻,将自身的飘零无依形象化。“西瀼渡头云”写出诗人宛如漂浮的云朵,无根无定,随风飘荡,身世沉浮;“瞿塘关上草”则进一步加深忧愁之感。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之中,关隘险峻,风急浪高,草木随风摇曳,命运飘忽不定。这句诗不仅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也象征了诗人身世的漂泊不安,内心的愁绪仿佛与关上的野草一样,被命运的风暴无情地吹打,无法安定。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下片笔锋一转,从身世之悲转向眼前的立春风俗。“春盘春酒”是立春时的传统习俗,每年人们都会用美食与美酒庆祝春天的到来。然而,在诗人眼中,这春盘春酒虽“年年好”,却无法抚慰心头的愁苦,因而他只能选择“判醉倒”,索性一醉方休,以酒浇愁。
“试戴银旛”则展现了一丝幽默的自嘲。银旛是古时立春时人们佩戴的一种饰物,寓意吉祥喜庆。然而,诗人却以“试戴”二字轻描淡写地提及,流露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仿佛自己并不真正沉浸于节庆的欢乐之中,而只是随俗应景,这种轻松口吻的背后,其实暗藏着深沉的忧郁和自我调侃。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全词在结尾达到情感的高潮。“今朝一岁大家添”表面上是对时光流转的平静陈述,实际上却隐藏着对岁月易逝的深深感慨。立春之日,万物复苏,人们都在迎接新的一年,而诗人却在感叹年华老去,时不我待。然而,他又以一句“不是人间偏我老”来自我宽慰,表明并非只有自己衰老,世间众生都在随时光流转而变老。这一句看似达观,实则带着几分无奈与叹息,让整首词在一片沉郁中带上一丝苍凉的洒脱。
陆游的《木兰花·立春日作》是一首感情深沉、富有哲理的词作。它既描绘了诗人流落天涯的境遇,也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诗人以自然景物喻身世,借酒浇愁,以幽默自嘲的笔调掩盖内心的孤寂,使整首词在沉郁中透出一丝旷达。
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人生虽多坎坷,但春天依旧如期而至。即使流年似水,诗人仍以风尘满帽之身,对饮春酒,笑看人世浮沉。这种苦中作乐的达观,正是陆游诗词中最动人的底色。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诗歌作品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陆游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悲壮激越的风格著称,同时也兼具清新自然、细腻婉约的特点。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游的文学成就不仅限于诗歌,他还撰写了《老学庵笔记》等历史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陆游晚年定居绍兴,最终在绍兴逝世,葬于镜湖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