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害怕的女人黄令仪:67岁打破西方封锁造芯片,82岁改写历史

万物知识局 2025-04-03 09:03:42

文/万物知识局

随着现如今高科技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东西,黄令仪的价值也得到了极致的展现,她被誉为是“中国龙芯之母”,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她让中国卫星拥有了“中国心”,让中国芯片从落后到崛起,她不仅是中国芯片界的元老更是传奇。

她曾掷地有声的说“最大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而她用自己的能力展现出了这句话的绝对真挚,黄令仪才是我们应该追的“璀璨明星”,她的故事你听过多少?

黄令仪的出身实际上非常好,她的父亲是广西博物馆的创始人,也是首任的馆长,黄令仪的母亲是广西化学研究院的前辈,所以黄令仪从小就具有了科研的天赋。

只可惜黄令仪还在嗷嗷待哺时就经历了战乱不得不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小最大的期望除了活下去,就是救亡报国,这份情怀也一直深埋于她的心中。

她经历了抗日战争,亲眼见证了山河破碎,亲耳听到了百姓哀鸣,因此想要通过科研强国的心也在她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黄令仪的救国想法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随口一提,她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为了能够从科技上去改变祖国的命运,黄令仪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华中工学院。

这所学校也是现如今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由此可见黄令仪的头脑与天赋是非常优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一直都非常刻苦努力,在1958年就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

不仅如此,因为她的天赋和能力也成为了那时被推荐入学的学生之一,而她所被推荐的那所学校也是现如今学子们的“学习天堂”清华大学。

那时清华大学是为数不多开办了半导体专业的学校,因为稀缺所以也堪称专业内的“翘楚”,寻常人想要考进去都非常困难,黄令仪却是直接通过推荐入学。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黄令仪就开启了自己在科技上的学习发展之路,她一边学习,一边找寻能够改变中国的办法。

黄令仪最初想到的就是教育传承,她在毕业以后就开始了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在她重视教育的同时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想要在科研工作中探寻和坚守的决心,最终通过她的努力,成功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

这也是她作为研究人员,为自己今后的实验工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黄令仪在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研究的道路上,虽说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但她却从未受其困扰。

悄无声息的前行在自己的科研之路上,最终凭借自身的能力成功研发出了半导体二极管,这无疑是让我国半导体的科研之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因为有这样的成就,中科院也发现了黄令仪的能力与天赋,在1962年,就决定将她调任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虽说换了工作岗位,但是黄令仪的工作作风却依旧没有改变,砥砺前行,踏实刻苦是她的前行理念,科研是不容有失的,哪怕是每一次失败实验得出的数据都是对下一次成功的铺垫。

在1965年也是黄令仪进入中科院工作的第三年,她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两弹一星”遇到了瓶颈,为了能够顺利研发,国家就成立了计算机所二部。

也是中国首个芯片研究团队,虽说黄令仪的能力过人,但做研究绝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那时候国家在这方面的人才上一直都处于紧缺的状态。

因此黄令仪也只能是将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一个技术人才看做三个人来用,跟随着她的科研团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繁重。

在黄令仪的高强度工作下每位科研人员都非常疲惫,但却依旧保持着内心的那份炽热,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为祖国做贡献,这是为未来的科技搭建桥梁,尽管艰辛但绝对值得。

从1973年黄令仪就开始不断突破只为将中国芯片的研制达到世界的水准,但是这条路却是非常艰难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与威胁。

在80年代,美国就曾扬言要关闭中国的发电厂,那时我们大多数都是使用的进口产品,美国也正因知晓这个“弱点”所以才敢大放厥词。

美国深知只要他们断供,中国还在正常运行的设备就会在顷刻间变成一堆“废铜烂铁”,黄令仪也深知祖国这一“缺陷”,为了能够改善现状,她一直奔赴在中国芯片的科研技术中。

在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了美国的芯片展会,可正是这场展会让她看到了中美在芯片领域上的差距,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开创芯片未来的想法。

在所有的展区中找不到中国的展位,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美国芯片市场的“弱小”,也代表着中国芯片这门技术的缺失。

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之路上,黄令仪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迈,还未看到中国芯片傲视世界的那一天,她就因为退休不得不离开自己钟爱的“科研舞台”。

原本以为这将成为自己终生的遗憾,没曾想在2001年,已经65岁高龄的她接到了中科院胡伟武教授的邀请,他希望黄令仪能够重新“出山”,与自己以及众多优秀科研人员一起研究芯片。

此时虽然黄令仪已经退休,但是对于这个邀请她却没有丝毫的犹豫,这原本就是她的期许也差点成为了她的遗憾,能够再次拥有这个机会,她也异常的珍惜。

因此哪怕是研究经费非常紧张,黄令仪还是和众多科研人员一起加入了龙芯研发团队,并且黄令仪还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通过科研人员们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最终在2002年8月10日,研究除了首款通用的CPU,取名为“龙芯一号”。

虽说和世界相比性能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也打破了中国曾没有一款属于本国的芯片“魔咒”,这个研发值得举国欢庆。

可就是在这个欢庆的时刻,身为负责人的黄令仪却倒下了,因为常年刻苦的劳作,得不到好的休息,让本就高龄的她身体出现了问题。

黄令仪甚至还一度被医生“警告”不能再使用电脑,可一生要强的她又怎会甘愿停步于此,因此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又再次投入了科研工作中。

黄令仪强撑着身体带领着一众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进行研发,势必要让中国芯片成为“主流”,要让美国曾经的威胁变成虚妄。

终于在2018年黄令仪再次升级研发出了中国龙芯最新一代的处理器,取名为“龙芯三号”,这款芯片投入使用之后,中国的芯片领域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与飞跃。

不仅让高铁复兴号完全实现了国产化,甚至连战斗机的雷达与北斗卫星都开始进入了中国芯片引领的时代。

当“龙芯三号”面世的那一天就是中国在世界芯片领域站起来的时刻,每个人都在欢呼这一伟大的时刻,可有多少人记得这条路是黄令仪走了一生才完成的道路。

从1989年看到美国芯片展会上中国席位的空缺,到2018年,中国芯片实现了全部替代进口芯片的成功,黄令仪走了将近30年。

她的成功让美国失去了芯片主导的地位,也让中国不再陷入美国的威胁中,不仅开创了中国芯片领域的“盛世”,还为祖国省下来购买芯片的费用。

并且这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若说中国没能顺利研发出“龙芯三号”去代替进口芯片,那么中国未来在芯片的花费上将耗资近几万亿元。

而这近30年的岁月仅仅只是黄令仪致力于投身于芯片发展的时间,在此之前,她的青春也都奉献在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上。

黄令仪曾为了科研之路呕心沥血,尽管倒下了也不忘初心,为了能够改善中国芯片的未来,她不顾自身的身体健康毅然的加入了龙芯生产的理想事业中。

从简单的二极管到后来拥有了大规模的集成电器,从原本只拥有简单的CPU芯片到后来拥有了能够改变中国各行各业未来的“龙芯三号”,黄令仪从无到有,为祖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她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龙芯之母”,她用自己的坚持向世人证明她所说的要擦掉祖国“屈辱”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她为“两弹一星”创造了“硅基心脏”,为北斗卫星交上了中国“大脑”,她让中国芯成为了抵抗别国强有力的屏障。

或许是因为她拖着疲累的身体已经向祖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在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在北京第三医院离世,终年86岁。

她的离世就宛如巨星的陨落,82岁还能改变科技史,她虽然不是娱乐圈的明星,但却是中国科技研究史上最闪耀璀璨的明星之一。

她的人生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闪耀的聚光灯,但是她却将一生都坚守在了科研事业上,打破了美国多年来的技术封锁,让我们挺直了脊梁。

通过了解她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那是因为有无数的前辈们为我们和祖国奋战终生,请记住她的名字,她就是“龙芯之母”黄令仪。

参考资料:

光明网——悲痛!巨星陨落 2023-04-25

中国国情——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而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美国技术封锁,为中国省下了2万多亿 2023-07-2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