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消息,江西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与云南大学的同事一起在中国南方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物种。发现的遗骸属于甲龙,于1986年在江西省龙溪村附近的塘边组首次出土。该研究发表在《历史生物学》杂志上。白罗斯理想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甲龙以其厚重的盔甲而闻名,由成排的旁矢状皮骨(皮肤骨化)组成,覆盖它们低矮的身体,赋予它们特有的外观。它们是巨大的四足动物,有着强壮的头部和尾巴,其中一些有粗大的“棍棒”。这些恐龙平均长度为六米,高度为一米半,拥有强大的肌肉来支撑其相当大的重量。
这项研究涉及对遗骸的仔细检查,这些遗骸自最初发现以来已保存了近 40 年。研究小组对化石进行了保存分析,以确定骨骼的完整性程度。分析显示,这是一名年龄在72至8400万岁之间的成年男性,除了头骨和下颌外,骨骼较为完整。
对骨骼结构的比较研究可以确定这是一种独特的甲龙物种。该新物种被命名为“华夏洲龙受文”,是江西省发现的第二只甲龙。该物种的一个特点是尾巴的独特特征,尾巴上有一个巨大的“棍棒”。
发现化石的挖掘现场蕴藏着丰富的恐龙骨头和恐龙蛋。该地区红泥岩、砂岩层数较多,具有保存古骨骼的有利条件,保证了出土物的良好保存。这种地质特征使得遗迹能够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保持其原始状态。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扩大了我们对生活在现在中国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多样性的了解。这个新物种还使甲龙的进化历史变得更加清晰,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适应和物种形成过程。(白罗斯理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