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刷剧看电影,工伤天天有。
奈何今年何其多。
这片导演可是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大导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廷巴克图》的导演)。
结果一看,豆瓣震撼开分2.6 !!!
广州朋友看完根本忍不住:
“我 D 嘞老M!”
中国观众看完上豆瓣怒刷一星。
网友:
“如果老外拍案叫绝,那我真的会吐血。”

的的确确。
我探已经吐血了,妥妥的年度工伤级别。
甚至切身地感觉到了:
“原来人在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
论柏林电影节如何“诚意满满”地向中国观众献上一坨X。
这部气笑人的「广州黑人电影」,不吐不快——
《以爱之茗》
2024.5.24 中国台湾

被喷成这样,是这部电影触碰到什么“逆鳞”了吗?
如果说,对《以爱之茗》的第一观感是“不明所以”。
看完了就知道,精神污染也是分等级的。
看它,喜提一级工伤。

如坐针毡
外国大导演拍中国,还能有什么问题?
无外乎:堆积刻板印象。
但是,《以爱之茗》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刻板印象了。
比如,黑人小女孩远在非洲不知道哪里搞来的红旗袍。
怎么?
您是在非洲给中国当质子么(古代派往敌国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


嗯嗯对。
我们中国女人天天都穿红旗袍。
会做饭的男人肯定来自上海。
中国其他地方只要会做饭的男人,立马自动加入沪籍。


街上一年365天,天天都挂着亮灯的红灯笼。


如果说,非洲导演不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中国观众只想说,不要求真实,但既然要拍中国,起码做到认真对待。
不认真何以见得?
首先是导演对于中国文化浅薄到可笑的意淫。
男主在广州卖茶,是做出口的茶商。
女主从非洲逃婚来到中国,结识了男主,相知相爱。
在导演的臆想中,茶商王才与女主艾雅以茶相知。
但两人的交流茶时却是这样的:


喝茶确实有种说法:一口为尝,两口为喝,三口为品。
细说则是:一品在境,二品在味,三品在情。
但你从品字有三口来解读,就有些“一横为1,两横为2,三横为3,四横为4……十横为10”的意味了。
那么“品文章”“品一下这段剧情”,我们中国人都是用嘴的??
我是再也无法直视“品”字了。
导演对茶文化的理解有多少,全体现在台词上。
台词尴尬得让人抠出城堡。
对茶的品鉴只停留在温度。


再比如。
想要营造出男主深沉、含蓄,对女主表白以物寄情。
结果。


实在不懂用红茶比喻,说出“这就是你给我的感觉”这种优乐美广告式告白。
还有这像茶叶广告一样的恋爱画面,导演真的没上网偷看茶叶广告吗?
导演凭一己之力,让电影史中的中国茶文化倒退几千年。


同样浓重“机翻味”的台词在片中比比皆是。


台词看得我真是眼前一黑一黑又一黑。
没话说可以不说,别玩尬的。
其次是导演投机取巧发挥到了极致的剧情。
剧情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女主在非洲结婚前夕发现丈夫出轨,于是逃婚来到中国,在中国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喜欢茶文化结识了茶商王才,俩人相知相爱。
或许是因为广州有著名的“巧克力街”,汇集了大量在广州经商的黑人。(导演并未交代女主为什么要来中国)
总之,一个叠化转场,她来到了中国“广州”。


紧接着下个镜头,“聪明”的女主就学会了熟练使用筷子、说中文、买街边小吃。


短短两三个镜头,女主成了“中国通”,
还有了中国闺蜜。


这叙事节奏,导演也是速成短剧高手了。
不仅如此。
内娱编剧那套“情节矛盾冲突不,够就加角色”的方法论。
也是让导演玩明白了。
男女主感情升温,但男主对女主有所隐瞒。
直接坦白太生硬?怎么办?摇人儿呗。
凭空出现茶馆的前黑人女孩员工,带着cue进度和反映在华“黑二代”的使命登场。
前黑人员工是早年来华黑人留在中国的孩子。


然后男主就顺理成章地告诉女主:他在非洲有个未谋面的女儿。
女主让男主去非洲找女儿,不然他们就不能心安理得地在一起。
不是姐们儿,你到底看上他哪儿了?
婚内出轨还有了孩子,二十年没见过自己孩子一面,找不到他女儿你还不安心?
……眼前一黑
于是男主准备好送给非洲女儿的茶具礼物,上路了。
看到这里,都眼前一黑到底,也差点上路……


这剧情,太丝滑了。
一路跋山涉水,又是摔倒,又是保护茶具。
结果一见到女儿,直接扔掉茶具?


然后贡献了本片最“邪典”的画面——
男主和二十年未曾谋面的非洲女儿,蜷缩着躺在草地上摸头抱???
谁家的父亲跟成年女儿这样亲密啊?
这到底在搞啥?太可怕了!
很难想象导演是在何种精神状态下拍出这种画面的。


导演你自己来看看这画面好看吗?
套一个悬浮的故事,塞满尴尬的台词。
造一个奇观化的场景,堆积数不清的的刻板印象。
恶心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观众。

2.6分,到底拍给谁看?
如此粗浅地意淫中国,很显然,这片子就不是拍给中国观众看的。
所以即使导演对中国走马观花的意淫已经到了next level(下一个境界)。
但是没关系,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们显然很吃这一套。
故事背景在广州,你以为角色多少都说粤语或者普通话。
但谁知。
他们每人都操着一口AI似标准的台湾腔。


实质上。
这部「广州黑人电影」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在广州取景,而是在台湾取景。
除了台词里有广州,整部电影跟广州没半毛钱关系。
可整个团队似乎也没想过要还原「广州」元素。
巡街的警服是这样——


于是,广州黑人街成了电影中背景板的“时尚单品”。


在主创看来,广州和台湾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国。
可怜的广州黑人街只是个地图上的标点,各种文化差异也可以一笔抹杀。
就像影片表达的那样。
要展现两国人民友好相处,只要适量加入一些无关紧要的镜头即可。


网友辣评:
“像刚来中国一个月的导演写的讨厌中国的日记。”


导演真的讨厌中国吗,不见得。
比如在男主一家给儿子庆生这场戏。
外公外婆还保留着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在饭桌上大谈特谈。
餐桌上没有什么亲情,全是外国魔法。


导演在这里想要表达这种观念已经成为过去式。
人人平等,和谐共处才是进行时。
孙子此时严肃批评了外公外婆。
结果。


AI机器翻译都没导演歹毒。
一直没啥戏份的前妻这时候也和立本一起批斗父母。
紧接着,镜头一转。
来了3秒前妻和现任女友的亲密戏镜头。

真是受到了一万点暴击,看《以爱之茗》眼瞎的第10086次。
嗯,“大肆”地加入LGBT元素——ZZZQ我有,电影大奖到手。
大喊人人平等的口号。
新旧观念的碰撞,不是通过几句台词就能表现的。
人人平等,确实,非常正确。
但是我们都清楚。
饭桌上喊不来乌托邦。
试问哪个正常家庭。会在饭桌上高喊平等口号?
魔法对轰?


为了迎合正确,浅尝辄止的价值表达也只能停留在喊口号。
对中国文化不是不感兴趣。
但仅限于最浅薄的,“白月光”式的肤浅想象。
整个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像一篇不及格的“命题作文”。
影片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
导演不一定讨厌中国,但导演一定很想拿奖。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文化自信
文化交流是具体的。
不去迎合“正确”,需要文化自信。
悬浮的故事骗不了观众。
而做好电影中的文化交流,需要谦虚和自信两种看似“矛盾”的内核。
比如李安的《喜宴》中。
既有对传统东亚文化的反思,也有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批判。
具体到对婚闹、官僚主义等糟粕文化的反思。



当本土的文化无法解决现代生活的苦闷时,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这才是时代观念巨变下真实的人间百态。
《喜宴》精准地讽刺东亚文化中糟粕的弊病——
对欲望的压抑。

反映着东西方文化冲撞的背景下,真实的心理变化。
文化交流不可避免的冲突其实是一个灰色地带。
情感的幽微也在于此。
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而《以爱之茗》的文化冲突,只有一句莫名其妙的台词:

糟糕的台词,悬浮的剧情,肤浅的意淫,堆积如山的刻板印象,各种政治正确的“时尚单品”。
这些符号化的元素堆砌起来的,不是文化交流,而是越来越深的偏见。
中国观众不是没吃过好的。
《以爱之茗》完成了一场对中国文化的盛大意淫。
最终与毕导《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成了“卧龙凤雏”。
只能说是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