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余秋里在广州疗养,突然接到王震的电话:快回来,老人病危

小门将守大门 2025-02-06 16:15:39

1976年1月7日,余秋里在广州因病处于休养状态。

老人病情危急,需立即来京。

当天,老战友王震向余秋里发来急电,内容简短而紧急。

余秋里领会王震弦外之音后,不顾医生反对,立刻启程赶往机场。

遗憾乃世间常态,余秋里虽匆忙赶路,仍未能及时赶到,下午抵达时得知,老人已于上午离世。

闻悉事实,余秋里即刻紧锁眉头,继而抬头望天,叹息道。

离去也罢,离去也罢。

这位老人是周总理,与余秋里私交深厚,他们相识多年,共同战斗数载,情谊深刻,早已融入彼此心中。

当今,周总理逝世,余秋里表现坦然,究其原因,尚不明晰。

【临危受命】

石油乃国家发展之基石,50年代初,我国初复和平,百废待举,然石油资源极度匮乏,对国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当时,我国石油短缺达60%,西方国家为制裁我国,不仅拒绝我们的石油引进需求,还实施经济封锁。

长安街上曾一度出现公交车加装煤气包行驶的景象,这是因现状所迫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部分地区汽车采用酒精、木炭作为燃料,对此,毛主席幽默地称为“车无油”现象。

但实际上,我国石油资源丰富程度极高。

因地质勘探能力不足,且石油开采团队能力有限,尽管众人竭力付出,但最终未能实现突破性成果。

1949年,我国石油产量仅12万吨,含5万吨人造石油,这对于亟需石油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新中国而言,远不能满足需求。

为此,当前首要任务是迅速选拔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以强化我国的石油工作。

多次搜寻未果后,彭德怀元帅找到了正为此事竭力奔波的周恩来总理,此时中央尚未得到满意结果。

我认为余秋里颇为适合。他具备所需条件,能够胜任,逻辑清晰,用词准确,无需添加语气词,直接表达即符合要求。

彭老总一番话,让周总理顿时思路清晰,豁然开朗。

的确,我未曾想到余秋里。

余秋里16岁投身革命,虽年幼却在军中因胆识过人、见解独到而闻名。

参加革命初期,战友仍在前线奋战,余秋里已因在红军反“围剿”中智擒敌纵队司令张振汉,而迅速声名大噪。

解放战争中,余秋里擅长依据战斗环境变化制定战术,创新了诸如“三查运动”等多种战斗方式。

了解事情经过后,毛主席多次高度赞扬余秋里,并将其事迹推广到全军。

开采石油需一位胆识与气魄兼备的领导。

周总理随即与余秋里交谈,却发现事情进展远不及预期顺利。

接到通知,余秋里深思后,以缺乏相关经验恐误国事,坚信国家能找到更佳人选为由,婉拒了周总理的诚挚邀请。

毛主席随后及时介入,一番恳切言谈,成功扭转了余秋里坚持让位的决定。

工作经验需积累,遇困可向组织求助,组织必全力支持。国家急需石油,需同志多奉献。余秋里深感毛主席仁心,同时自有思考。

此外,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过去数十年间,先辈们虽多番尝试,但仅开采出十几吨,成果有限。

余秋里忧虑自己难担此重任,但知难而退有违中国干部的精神。他决心迎难而上,不负使命。

经过数日思考,余秋里决定担当重任,克服顾虑,主动向毛主席请缨:“我愿意前往石油工业部。”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58年3月1日,余秋里接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原部长李聚奎转为辅助角色,支持余秋里开展工作。

隔行如隔山,为迅速入门,余秋里拜访了地质部长李四光。从李四光处,他获取了丰富的石油地质理论知识。

余秋里颇为聪慧,迅速由细节推及整体,断定我国石油开采量受限的原因之一在于相关技术欠缺。

根本问题在于,我国当前地质勘探能力不足,难以准确确定石油资源的具体位置。

方向明确,余秋里专注筹划,随即召集地质部与石油部数十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经过热烈讨论与激烈辩论,余秋里备受鼓舞的结论显现:我国东部地区或藏有大量石油资源。

时不我待,余秋里立刻带领队伍奔赴东部。进程既显顺利,又存阻碍。

众人历经数月艰辛,终在此地发现油田,且连续探明三处。

大家尚未来得及为这艰辛取得的结果庆贺,就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震惊得无言以对。

这三个地区均蕴藏原油,然而尚未充分开采,石油资源便已接近枯竭。

余秋里历经战场无数次挫败与失落,付出却无果,但此次感受尤为无力,前所未有。

国家亟需石油,我未能妥善完成任务,深感自己未能不负国家和人民所托。

多年后再忆当年那一幕,余秋里仍深感愧疚。尽管时间已逝,那份情感却未曾淡去,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若非毛主席及时出现,为余秋里注入信心,余秋里对后续的道路将无所适从。

开采石油必遇困难,但只要团队不气馁、不放弃,坚持努力,所有问题皆有可能迎刃而解。

了解事情全貌后,毛主席主动寻访余秋里,给予他安慰。

毛主席的话语如希望之火,重燃余秋里对抗石油开采困境的决心,他誓要与难题抗争到底。

余秋里迅速处理完事务后,立即召集团队,着手进行下一阶段的石油勘探规划。

综合过往经验,经数日热烈讨论,众人最终决定,将目标地点选定为东部区域的松辽盆地。

余秋里为防重蹈覆辙,开采前再领众人研讨数日,确认结果与初次相符后,稍作休整,即率队前往松辽盆地。

结果尚算满意,经数日昼夜不息的艰苦努力,地质浅钻中发现了油砂,证实该地确实蕴藏石油。

余秋里在为众人付出的初步成果欣喜之余,随即陷入了一个新问题的苦恼中。

该地区存在石油,意味着团队需在此地努力作业,加速地下石油的开采进程。

开采石油至少需要万人,然而目前,他手头的人力远远不足这一数目。

为迅速解决该问题,余秋里四处奔忙。时值国家建设高峰,各部门人力紧缺,他虽多方求助,却未获积极回应。

问题虽存,行动仍需继续。

"关乎国家大计之事,刻不容缓。"接石油开采任务时,余秋里坚定表示。

余秋里继续踏上求助之路,然而发现努力常无回报乃世之常态,几经尝试,依旧未能获得任何帮助。

余秋里苦思破局之时,曾走过的路并未徒劳,周总理适时找到了他。

“告诉我需要多少人手。”周总理焦急地向余秋里询问。

“三万人足够。”余秋里迅速回应,心中惊讶于周总理竟主动找他。

周总理随即下令:“即刻向石油部调配三万退伍士兵。”

余秋里面对意外惊喜,一时无措。本想感谢周总理,但念及事态紧急,他压下感激,立即着手部署石油开采的后续工作。

4月27日,松辽盆地石油开采大会战于萨尔图草原启动,余秋里未曾预料,此举将开创一个全新时代。

前期铺垫充分,加之后期技术成熟,石油开采工作进展顺利,远超余秋里预期。

单日开采量远超首次,且开采中该地区石油量未减反增,显示出特大油田的潜力,意味着该油田极有可能是大型油田。

考虑到开采尚未完结,余秋里虽内心欣喜,但克制未动,全身心投入开采一线,专注指导石油开采工作,以防最终徒劳无功。

1964年,正确选址与数万人的努力使我国原油年产量超500万吨,四大类石油产量达437万吨,标志着我国基本实现石油自给自足。

据数据显示,1964年我国石油自给率已升至88.3%,与初期60%的紧缺率相比,变化显著,从严重依赖到基本自给,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令人振奋的是,该地区石油产量持续增长,此油田即为支撑整个中华民族,并最终享誉全球的大庆油田。

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上,周总理高度赞扬并肯定了余秋里等人的辛勤工作与无私奉献。

余秋里等同志的辛勤付出,推动我国石油开采取得重大成就。目前,我国建设所需的石油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余秋里感激周总理的及时援助,往昔岁月中,众人辛勤耕耘的场景一幕幕在他眼前重现。

石油为各国所重视,抗战时期,日本地质学家多次赴东北进行地质勘探。

尽管日本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因前期准备不足且技术欠缺,始终未能取得任何成果。

发现大庆油田初期,为防泄密引日注意,余秋里严格执行国家保密要求,将该地区对内对外均称为“农垦场”。

余秋里每日保守秘密,皆在心惊胆战中生活。

最终结果理想,开采石油时,余秋里严守秘密,并强调部下保密大庆油田信息,确保民众毫不知情。

平日里,他们居于“干打垒”房,其门窗与房檩以木材构筑,墙体则用泥土夯实。食物则是自种的高粱米饭与蔬菜,均源自广袤的大荒原。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仍坚持下来,最终成功度过难关。

【新的启程】

正当余秋里计划在石油领域深入发展时,一份新的调任命令突然到来,彻底打乱了他后续的所有规划与部署。

因余秋里在石油领域工作卓越,毛主席决定调其至国家计划委员会,任第一副主任一职。

意外安排令余秋里措手不及。国家计划部门工作繁杂,他缺乏相关经验与经济学知识,倍感压力。

对此,余秋里对当天前来告知安排的周总理焦急表示:“我恐怕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周总理未答应他的请求,直言工作经验需积累,并表示前期所需尽管提出,定会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周总理如此断言,基于他对余秋里能力的肯定,认为余秋里必能胜任这一重要职责。

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者,须具经济学识,但更重要的是,需拥有无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韧决心。

周总理曾亲眼见证余秋里展现出的这一点。

1936年3月长征途中,余秋里时任十八团政委,在云南乌蒙山区接令,率部阻击紧跟大部队后的国民党追兵。

前期,余秋里部署得当,战士们配合无间,多次交战屡获捷报。正当众人以为形势将持续有利时,突发危急状况。

"团长,迅速卧倒。"余秋里突然从后方冲出,拽着团长迅速趴倒在地。

结果喜忧参半,余秋里的舍命相救使团长平安无事,而他自身却因此受到了影响。

左臂因此遭受重创,伤势严重。

子弹直击余秋里左臂,穿透力极强,致其左臂完全洞穿,皮肉与骨骼碎裂,整条手臂呈现出血肉模糊的状态。

惊魂稍定,团长追问之下,余秋里详细叙述,刚才那惊心动魄的瞬间再次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余秋里当时正审视对面地形,意图进行新的军事部署。

低头查看地图片刻,抬头复望,对面山坡制高点上,一名敌军狙击手已瞄准团长。

余秋里不顾一切冲向团长,示警并拉走他避开危险,团长安然无恙,但余秋里因躲闪不及,不幸被子弹击中。

余秋里忍受着刺骨疼痛,神经紧绷。鉴于事态紧急,为避免影响大军行进,他迅速包扎伤口,随即毅然转身,再度投入激烈的战斗中。

这一忍耐持续了192天,直至9月到达甘南。因拖延过久,余秋里的伤口严重溃烂,不断散发恶臭。

医生直言左臂已无保留价值,且继续保留将危及生命。因此,余秋里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

实则,非余秋里愿忍,而是情势所迫,不得不忍。

行军途中,部队医疗物资匮乏,不仅缺乏手术器械,连最基本的麻醉药物也供不应求。

面对现状,余秋里别无选择,只能忍耐,无论内心是否甘愿,都必须接受这一现实。

期间,无论疼痛多剧烈、困难多大,余秋里从未抱怨。为缓解疼痛,他直接将凉水浇在伤口上。

痛感复现,便继续浇水,循环往复,直至凉水对伤口再无缓解之效。

念及革命未竟,余秋里痛失左臂,内心虽痛,却未多言,只是默默隐忍。

战士们敬佩余秋里如钢的意志,遂称他为“独臂将军”。此后,“独臂将军”成为余秋里的专属称号。

实践是检验事物的唯一标准,事后证实,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决策极为英明。

【继往开来】

考虑到国家亟需强有力领导,且自己深切关怀民众,余秋里内心虽感忐忑,但仍毅然承担了这一重要职责。

未曾料到,后续的路程远比他预想的更为艰难。

工作中,余秋里能忍繁杂项目与忙碌,但无法忍受计委内部部分陈旧规章、计划,这些严重阻碍了国家发展。

时代进步,民众需求变化,为提升国家计委服务质量,余秋里提议:“应依据实际情形,制定新计划。”

余秋里料想会遭遇诸多异议,备好了与组内成员争辩之策,然而成员们非但无异议,反而对他的提案大加支持。

此时,余秋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先前的决定是何等正确。

余秋里上任之初,遵循毛主席指示,率先组建了“计划参谋部”,专注于处理重大的战略事务。

成立“计划参谋部”之际,上级提议从外单位调人,余秋里坚持认为,小组成员应选自国家计委内部。

至于原因,各行业差异大,显然我国计委的同仁对计委工作更为精通。

回顾过往,正因他当初的坚持,如今事情才得以顺利进行。

提案获全票通过后,余秋里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项新的“三五”计划。

新的“三五计划”指余秋里调整投资顺序,由原先的农、轻、重改为重、农、轻。

余秋里指导得当,团队行动迅速,计划初见成效。随后,他根据现实情况,对计划进行了新的调整。

改革进程中,虽历经艰辛与疲惫,但得益于周总理的持续支持,余秋里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期间,我遇难题便及时求助周总理,他无论多繁忙,总会抽时间协助我解决。

多年后,余秋里回想起与那人并肩作战的场景,依旧感慨万分。

余秋里在国家计委工作十年,深受周总理恩惠。而“特殊时期”的某事件,更让他坚定了终身追随周总理的决心。

特殊时期,余秋里受波及,自觉将受惩处。关键时刻,周总理挺身而出。

余秋里在开采石油与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均付出良多,且成就显著,因此,保护余秋里是必然之举。

周总理的悉心保护,使余秋里得以脱离困境,并继续其后续工作。

余秋里深感周总理的全力支持,遂全身心投入国家经济建设,不遗余力。

1975年,因成就显著,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经周总理提名,余秋里被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家计委主任。

奋斗多年后,余秋里终获成就,但他并未如预期般欢喜。

【遗憾才是常态】

周总理因操劳过度,身体已极度衰弱。余秋里内心极度悲痛,却束手无策。

数月间,波折不断,余秋里继而因病入院。

住院期间,余秋里身在医院,心系周总理,时刻惦念,唯盼总理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不料,数日之后,他得知周总理的消息时,已是病重之时,一切与他所愿相悖。

1976年1月7日,于广州休养的余秋里突然接到老战友王震的电话。

老人病情危重,需立即赴京。请速来。

余秋里领会王震弦外之音,坚决反对医生要求其留院治疗的建议,随即决定前往机场。

余秋里下午抵达后,即获悉周总理已于上午逝世,一切挽救措施均已来不及实施。

余秋里面对愕然的现状,心痛如绞,悲伤涌上心头。他无视周围人群,泪水瞬间夺眶而出:“终究还是来迟了一步。”

事已至此,余秋里在悲痛之后,亦能释怀,他说道:

走了也罢,如此便不再受病痛之苦。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倾尽心力,付出良多。

1月10日,余秋里带病参加了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时,余秋里因极度悲伤而痛哭,行走踉跄,无法自立,最终由几位工作人员搀扶,才得以完成整个仪式。

事情虽过,回忆难消。余秋里每忆周总理,便心痛不已,称“无总理,便无今日之我。”然而,往事已逝,无法追回。

1999年2月3日,余秋里在北京去世,终年85岁,他度过了光荣且伟大的一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