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李默庵自海外归国,邓颖超对他说:恩来终于如愿以偿了

史事解码者 2025-04-15 11:21:23

1981年10月,时值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盛大的纪念大会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胡耀邦在大会上呼吁国共第三次合作,并邀请蒋经国和台湾其他党政军人士及各界人士,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蒋经国当然没有回来,他还舍不掉台湾的蒋家政权。在台湾的其他人士,慑于蒋家的权势,也都不敢回来。但是,还有很多昔日的国民党军政大员,当初并未选择跟蒋家父子逃往台湾。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回到了祖国。李默庵就是在这一年回国的。这位黄埔一期的优秀学生,也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他专程去看望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大姐。邓大姐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说:“默庵,你终于回来了!你不知道,多少年来,恩来一直关心你的情况,不断托人打听你的消息。现在好了,恩来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一席话,让70多岁的李默庵热泪盈眶,“恩师是共产党人最杰出的领袖之一,是中国人民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默庵何幸,让周总理如此挂念?”邓大姐跟李默庵说的话,绝非客气之言。1975年12月下旬,周恩来总理的生命进入倒计时,躺在病床上难以入睡,多次对守护在身边的邓大姐提起李默庵。这个当年在黄埔军校与他感情最深的学生,也不知道现在究竟在何方?希望他能回祖国看看。周总理弥留之际的这份惦念,背后当然是浓浓的师生情、黄埔情。第一个入党,第一个退党1923年底,19岁的热血青年李默庵,毅然从长沙奔向革命的广州,跟他同行的还有同乡陈赓、宋希濂等人。他们离开长沙到武汉,接着乘船顺长江东下到上海,再换船经香港到达广州。他们原本是要去投考黄埔军校的,却阴差阳错进了程潜办的陆军讲武堂。该校不久后并入黄埔军校,李默庵因此成为黄埔第一期最后一批学生。李默庵出身贫寒,在黄埔军校期间,军事训练成绩突出,政治表现积极,很快就引起了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注意,曾这样指示陈赓:“你那个小老乡李默庵很有干劲,军事很突出。要注意李默庵这样的优秀学生的动向,发展他们加入共产党。”

一天,陈赓对李默庵说:“做真正的革命军人,就得加入真正的革命党,像你就应该参加共产党。”在当时的黄埔军校,蒋介石还是热血青年推崇的革命军人,大多数学生也都加入了国民党。李默庵并不清楚,都有哪些同学加入了共产党。陈赓向他介绍,“你仰慕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就是共产党。”另外还有李之龙、蒋先云、许继慎、刘畴西、宣侠父……当然,最关键的是,陈赓本人就是共产党,还是1922年就入党的老党员。在黄埔一期学生中,陈赓、蒋先云、贺衷寒被誉为黄埔三杰,其中两杰都是共产党。对于李默庵来说,陈赓是他衷心钦佩的大哥。既然大哥都参加了共产党,那自然就错不了了。很快,李默庵就跟随陈赓去见了党支部书记蒋先云,在党旗下进行了入党宣誓。周恩来握住李默庵的手说:“很好嘛!你是学生中第一个要求加入共产党的,开了一个好头,我对你表示祝贺!”那时,黄埔军校内出现了两个水火不容的组织,一个是以共产党员为主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一个是国民党右派为主的孙文主义学会。作为校长的蒋介石,虽然以“左派将军”闻名于世,但反革命本质早已暗藏在其心底。蒋介石千方百计争来黄埔军校校长的头衔,就是为了借助办军校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看到学校内部有那么多的共产党员,老不开心了。因此,他极力在内部拉拢,尤其是那些跟共产党走得近的学生。李默庵便是蒋介石拉拢的对象。他对紧跟自己的贺衷寒说:“像李默庵那样能文能武的人才,你们要想想办法,不能让周恩来都吸引到他那里去!”

周恩来从来没有想过,李默庵最终会被蒋介石拉拢过去。1925年2月东征陈炯明时,周恩来还特地安排李默庵在政治部做秘书。东征期间,李默庵还曾在第1军第60团当过党代表,该团团长是共产党人叶剑英。然而,如此被器重的李默庵,在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后,第一个公开声明退出了共产党。周恩来得知后马上找到他,“李默庵,你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也是第一个退出共产党的。开好头的是你,干坏事的也是你!太让我失望了!”当初随同陈赓一起投考黄埔的两个小弟,李默庵跟宋希濂,都加入了共产党,又都退出了。不同的是,李默庵公开声明,宋希濂多少还有点“扭扭捏捏”。关于李默庵脱党的原因,最根本的当然是革命意志不够坚定,但其具体引发的原因,却跟一个女人有关,或者说是一段不成熟的恋爱经历。第一次东征回校之后,有一位广东籍的同学,常约李默庵在星期天进城去他家里玩。有一次提出给李默庵介绍对象,并带他去见一位执信女子学校的曾姓学生。南国的姑娘,虽然长得不像家乡的姑娘皮肤白皙,但却是大家闺秀,从小长在城里,不必参加体力劳动,小巧玲珑,一对会说话的明亮眼睛,看起来也是楚楚动人,又知书达礼,还是挺匹配的。青春的萌动和对异性的向往使李默庵对曾姑娘颇有好感,你来我往,便建立了恋爱关系。正当李默庵沉浸于爱情之中时,第二次东征的军号吹响了,不容犹豫,马上随军出征。东征胜利班师回到广州,一晃已是三个月。如果说初恋的情人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么,对李默庵来说这三个月就是“恍如隔世”了,这时他已升任第1军教导师第2团党代表,他的部队正在北郊集训,广州城近在咫尺,客观上给他与恋人提供了接触的便利。珠江岸畔,黄花岗下,到处留下了他们初恋的踪影。当时,蒋介石反共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战斗在广东一线的党组织负责人陈延年敏锐地预感到国共合作前景不妙,但其父亲,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却坚持向国民党妥协。在风云变幻的时期,基层党组织频繁开会,而沉醉在爱情中的李默庵总是找借口请假。

李默庵时常迟到缺席,党小组长许继慎对此甚为不满,在会上对他提出严肃的批评,甚至认为他是为了谈恋爱而不来参加组织生活会,指责他“小资产阶级的浪漫情调超越了无产阶级铁的组织纪律”。不成想,李默庵非但不接受批评,还当面顶撞,并赌气不再参加党小组的活动。不久后,蒋介石挑起“中山舰事件”,随即下令解散青年军人联合会,指示贺衷寒找李默庵谈话,动员他脱离共产党,他接受了。蒋介石高兴了,周恩来却失望了。虽然我们在战场上是对手,但我还是时常想念你啊!李默庵倒向国民党后,立即受到蒋介石的重用,仕途也一帆风顺。1935年,年仅31岁的李默庵便被任命为第10师中将师长,这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属于晋升非常快的。黄埔军校三杰原本称为“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不过三杰中有两杰跟着共产党走,让国民党难免有些脸上挂不住。于是,又有了另一种叫法,“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据称,后面那句“又文又武李默庵”是李默庵自己加上去的。1932年8月,李默庵已经是国军第10师师长,他率部袭击黄安,碰上了老同学——红12师师长陈赓。李默庵到底是低估了红军的作战能力,陈赓率领红军顽强抵抗,在另一位老同学徐向前的亲自支援下,红军一直打到距李默庵指挥部500米的位置,要不是卫立煌的特务连参加战斗,恐怕李默庵就成立俘虏。次年,李默庵又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这次又栽倒了“恩师”周恩来手上。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在登仙桥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李默庵在那一场战斗后,给妻子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写道,“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枯干。”这两句诗非常形象生动,又委婉表达了一种“厌战”之情。西安事变爆发时,李默庵奉何应钦之命,率部开赴陕西潼关,准备突袭东北军。一天下午,李默庵正趴在桌子上研究地图,周恩来突然造访。当时两方处于敌对状态,周恩来仅带一个随从,就走进来李默庵的军营,一见面就说道,“默庵,你还好吧?虽然我们在战场上是对手,但我还是时常想念你啊!”李默庵惊讶地问道:“周主任,你怎么拿千金之躯,冒这个险,找到我这里来?”周恩来大笑:“怎么?你这里是龙潭虎穴?你会一条绳索将我绑了去请功吗?”在那里,周恩来提到了李默庵在登仙桥写的诗,并随口念出来其中两句。那是红军从电报中截获的,周恩来一下子就记住了。李默庵当即表示,国共合作既已形成,那就枪口一致对外,自己绝不再为内战开枪。抗战爆发后,李默庵率部北上抗日,在山西跟八路军通力合作,让周恩来很是欣慰。

两次在和平起义上签下名字“默庵没有负我,是我负了默庵!”只是,李默庵终究还是没有守住承诺,还是为内战开枪了。抗战结束,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李默庵再次充当马前卒,只是很快就充当了粟裕“七战七捷”的“背景板”。李默庵也从此退出了指挥第一线。

除了战场上失利外,李默庵支持程潜竞选“副总统”,也败给了李宗仁。但这一次竞选,让李默庵跟程潜走到了一起,倒也算是走对了一步路。程潜历来被认为是湖南人的家长,他对李默庵说:“湖南人打仗,出人出力最多,但在中央政府,连个部长也没有。‘内不入阁,外不封疆’原因就是窝里斗,弄得湖南人在中央里面受歧视,这次,非改组湖南省政府不可。”为此,程潜向蒋介石举荐李默庵担任湖南省主席,蒋介石碍于面子也同意了。但国民党内部CC系却从中作梗,造谣诽谤,终于让李默庵却而止步。对于李默庵不去湖南当主席的决定,程潜感到很意外,也觉得有些难堪,一气之下,他愤愤地说:“李默庵不干,我来干!”“李默庵不干,我来干!”,这本是程潜的一句气话,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句气话传到了何应钦的耳中,却被何应钦利用了。何应钦是接替白崇禧任国防部长的,为了反对时任参谋总长的陈诚,他与白搞到了一起,他并不明白蒋介石拒绝白崇禧的原意,得知白要驻武汉,他曾经热心于为白奔走劝驾,当他听说了程潜自己说要去湖南,虽说知道程说的是一句气话,却也触发了他在这个间题上做文章。

他寻思,如果程潜去湖南,就可以解散武汉行营,蒋介石也没有理由拒绝白崇禧进驻武汉了,然而,何应钦明白,程潜是国民党元老人物,他的行营主任的职务是管辖几个省的,让程潜仅作湖南省主席是说不过去的。于是他便想出个主意,把江西划给程潜,成立绥靖公署,管辖湘赣两省,让程潜担任湘赣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他怕程潜不同意,还答应报请中央批准让程潜扩建五个师的军队。就这样,程潜去了湖南,就任湘赣绥靖公署主任,并将李默庵也带回了湖南,担任绥靖公署副主任。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程潜对蒋的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特别是到了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辽沈战役,平津、淮海战役也胜利在望,局势已经明了,李默庵和程潜都看到,属于蒋介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他们不能不在新的局势面前作出选择,李默庵回忆说:“当时,我想,我当初投奔革命是为了响应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伟大号召,后跟随蒋介石,相信他是中国新型革命军事的卓越领导人,完成了北伐大业,完成了抗战大业。但是,就在他的个人威望达到顶峰之际,蒋介石不惜忽视全国人民饱经战争苦难,极思和平安定的共同愿望,仍然采取战争政策,以致遭到众弃,蒋介石和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一样,最终走上了由全盛到衰落到败亡的老路,这是历史发展前进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们仍不认识和觉悟,仍然坚持原来的路线,必然随之由原来的革命变成反革命。被时代潮流所淹没。“再者,程潜和我都是湖南人,我们也都不忍心看到家乡继续蒙受兵资浩劫之灾,因此,在12月下旬,我同意并支持程潜发表通电,主张走和谈之路。当时,李宗仁、白崇禧也是主张走和谈道路的,但是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趁蒋所处的困境倒蒋,实现桂系一统天下,并非是真正要走和平道路。我们要坚持走和平之路,但不是李宗仁、白崇禧那样的有图谋的和平道路。剩下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与中共联系,弃暗投明。自此之后,李默庵积极协助程潜推动湖南和平起义。实话实说,李默庵此举确属发自内心,而并非是在局势潮流面前,做出有益自己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李默庵和陈明仁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顾全起义大局,不让白崇禧加以利用,李默庵在起义即将成功时离开湖南,远走香港。在此之前,李默庵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军队中的资历,为扩大和平起义的武装力量,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最后的湖南和平起义通电上,李默庵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而他却没能享受起义将领的荣光。在香港,蒋介石派人拉他去台湾,张发奎邀请他参加反蒋、反共的第三势力,都被李默庵拒绝了。直到黄绍竑到香港,联络在港的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联名起义时,李默庵又一次在通电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时,参加和平通电的诸人不少陆续到了北京。黄绍坊热情邀李默庵同行,李默庵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与共产党为敌,原本想在湖南起义中将功补过,却未能如愿走到最后。如果仅靠两次空洞的通电,贸然北上,似有再图混迹革命,迹近投机之嫌。就这样,李默庵带着全家人到阿根廷定居,后又迁往美国。直到1981年,李默庵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邓大姐对他说:“黄埔情深,师生情深。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这割不断的亲情,才能延续至今。”在汉口,李默庵见到了当年在程潜身边与他共同策划和组织和平起义的程星龄先生,他们在一起回忆了当年的情景,程星龄告诉李默庵,当年,李离开长沙以后,程潜黯然神伤,曾感慨地说:“默庵没有负我,是我负了默庵!”1984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发起建立黄埔同学会及其家属联谊会,李默庵积极参与。1990年,李默庵回祖国定居,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委。

李默庵晚年从美国回归祖国定居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叶落归根,将来入土故乡;第二、联系在台黄埔同学和袍泽,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为祖国统一大业作些贡献;第三、把自己投身激荡的民主革命经历和对新旧中国的体会记叙下来,以教后人。参考资料《李默庵纵谈湖南起义》,高建中,炎黄春秋《周总理弥留之际挂念李默庵》,王存福,四川统一战线《李默庵脱党的前前后后》,刘育刚,书摘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