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农历北方小年当天,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五大城门同时悬挂起巨幅春联,古朴的城墙与红火的春联交相辉映,喜意四溢。城墙一砖一瓦,见证历史变迁,春联工整大气,凝聚民心希冀。这一副副春联凝结着城市优秀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承载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和美好憧憬;更传递着这太平盛世的喜乐安宁。
“复兴再图强”,盛世太平“著华章”
在吉林市德胜门,一副写着“风雨助征帆,船厂新舰重启碇;江山留胜迹,大东复兴再图强”的春联悬挂其上。春联里藏着故事,故事里说着历史。
“这里的‘船厂’取自吉林市别名‘船厂’,‘大东’则来自清朝乾隆皇帝为吉林题写的‘福佑大东’,指代吉林。”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吉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孙英解读道,“这副春联深入探寻了吉林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门的由来,上联描绘动态的发展进程,下联展现静态的历史沉淀,上句着重写辉煌的历史,下句写时代的变迁,也写出了一代代人对江城发展作出的贡献。”
“山水绽丰姿,欣看古城迎盛世;雾凇披异彩,喜逢妙境著华章”“长白雪拥长白山,千山瑞景;朝阳门启朝阳路,一路繁花”,悬挂在吉林市朝阳门内外两侧的春联则描述了这座城市冬季特殊的风景。
参与对联创作的吉林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赵文明表示,“吉林市城门所挂的春联内容无一不在彰显这座城市的精神,也传递着吉林市人对城市、对传统文化浓烈炽热的情感。”
“歌锦绣”“步峥嵘”,展现城市历史、奋进之姿
王安石的《元日》生动地描绘了年终岁首之际,千家万户将大门上悬挂的“桃符”取下换新、祈福灭祸的场景。现在过年张贴的“桃符”从神祇画像发展为写着对偶诗句的春联。
“玉雪迎春佟水飞歌福佑千门歌锦绣 金蛇贺岁山城阔步龙兴百业步峥嵘”。这幅长达7米的巨幅春联悬挂在通化老城·龙兴里主城门,苍劲潇洒、气势磅礴,展现了城市风貌和历史风骨。“‘歌锦绣’是对过去的总结,‘步峥嵘’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在迎新年的吉祥时刻,希望通过这副春联表达福到万家的美好祝愿。”春联创作者、通化市楹联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学德说。
在通化老城·龙兴里萃文门,大红灯笼的映衬下,“展时代风貌龙兴逐梦,承千年神韵古城迎春”秀逸劲健,古朴的城门搭配喜庆的红色春联,一派古今交融的新景象。通化城门春联书写者——通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董庆林说:“这个活动以生动化、创新化、民俗化的方式将传统年俗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助力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更通过传统与现代、古与今的相互映照,展现了城市历史、奋进之姿,不仅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致敬。”
“迎新春岁月”,福到万家的祝愿与美好期盼
四平市叶赫满族镇,素有“皇后故里、凤起之地”之称,这里不仅是清初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慈禧太后、隆裕皇后和纳兰性德的祖籍地。“赏叶赫风光,雪滋松柏千般翠;迎新春岁月,燕舞云天百鸟鸣。”叶赫那拉古城门两厢,春联高高挂起,述说着这里的历史与美景。
孙英表示该副对联很有春的气息和美感,上联尽显坚韧不拔的生机,下联直言“迎新春岁月”以营造欢快的春的氛围,勾勒出春回大地、万物欢腾之景,赋予画面动态美。如同赵文明所说,“楹联用简短精练的语言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这是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认可。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我省首次开展为城门书写春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致敬。为城市春节文化增添了新的地标,充满了节日的仪式感和喜庆气氛,更凝结了城市的精神与灵魂,是对古城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彰显了吉林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精神。相信未来,吉林省将会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推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吉林省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创造之美。”吉林省博物院院长、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韩戾军表示。
吉林日报记者 孙春艳 裴雨虹
图片来源 中国吉林网
来源:吉林日报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