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乐生天》是唐代僧人释宝昙创作的一首禅诗,以简洁直白的语言阐发了禅宗追求自然本心、不执著于形式修行的核心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
诗歌原文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
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
---

释宝昙是唐代禅僧,生平记载较少,但其诗作常体现禅宗南宗(以慧能“顿悟”思想为代表)的风格。此诗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批判了传统佛教对“功德”“福田”的执著,强调禅者超越二元对立、回归本心的境界。
---
[烟花]逐句解析[烟花]1. “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生天:佛教中指通过修行往生天界(六道之一),传统佛教认为这是积累善业的果报。
福田:比喻供养佛法僧可积累功德,如种田得收成。
禅宗态度:直接否定对“天界”和“功德”的追求,认为这是对解脱的执著,违背“无住”的禅理。
2.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描述禅者随顺自然的生活: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不刻意苦修,也不追求形式上的戒律。
呼应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理念(马祖道一),强调修行不离日常生活。

世人(愚者)嘲笑这种看似懒散的生活,而智者(悟道者)认可其合理性。
暗含对世俗价值与禅者境界的对比,但后两句进一步打破这种对立。
4.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超越二元:既不认同愚者的嘲笑,也不标榜智者的肯定,否定对“愚”与“智”的分别。
否定玄妙:强调禅法并非高深莫测的理论(“玄中玄”),而是直指本心的简单实践。
---
[烟花]禅学思想核心[烟花]1. 反形式主义批判传统佛教对“福田”“生天”的追求,认为执著于功德积累反而遮蔽本心。禅宗主张“即心是佛”,解脱不依赖外在条件。
2. 平常心即道吃饭、睡觉等日常行为皆是修行,只需以自然无求的态度生活,不必刻意苦行或标榜清高。
3. 超越对立诗中通过否定“愚”与“智”、“玄”与“常”的分别,体现禅宗“不二法门”的思想——真正的觉悟超越一切概念与判断。
---

语言风格:口语化、生活化,与禅宗“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的传法方式契合。
对比手法:通过“愚人”与“智者”、“玄”与“常”的对比,层层递进,最终消解对立。
哲理升华:从否定外在追求(生天、福田)到否定内在分别(愚智、玄常),逻辑严密,直指禅宗空性思想。
---
[烟花]总结[烟花]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浓缩了禅宗“无求”“无住”“不二”的思想精髓。它不仅是唐代禅僧生活态度的写照,更是对世人执著于功德、名利、智愚分别的深刻点醒——真正的解脱,在于放下一切概念与追逐,回归本然的清净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