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即将拉开谈判大幕,这一事件犹如在国际政治舞台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1月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相关谈判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如何调整席位,哪些国家能够在这个国际体系中获取新的地位。
在这场围绕安理会改革的博弈中6,俄罗斯的态度相当鲜明。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直截了当地表示,某些国家提出的安理会改革建议完全不切实际、十分幼稚,明确指出永远不会允许德国和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首先,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和日本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美国一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极为严苛的制裁措施。
这种敌对行为使得俄罗斯在是否让德日“入常”的问题上持坚决反对态度。
其次,俄罗斯与日本存在领土方面的纠纷,这一领土争端就像一道天然屏障,使俄罗斯在涉及日本利益调整的大事上,例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分配,必然要谨慎行事。
而且我们注意到,俄罗斯的这一表态针对的“有些国家”,极有可能是指法国。
在去年9月末的第79届联合国大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支持扩大联合国安理会,并且推荐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成为常任理事国。
俄罗斯对德日坚决说“不”,却没有否定巴西和印度,这其中也反映出俄罗斯外交战略的考量。
实际上,从历史的维度看,德日发动二战的这段历史虽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当下的地缘政治关系分析,默克尔时期俄德关系相对融洽,在当时俄罗斯对德日“入常”的态度相对缓和,由此也可以侧面印证如今的地缘政治格局才是俄罗斯作出这一决策的主导因素。
与此同时,中国在安理会改革的问题上也已经表明态度。王毅外长清晰地传达了中国立场,中国始终坚定地和非洲兄弟站在一起。
因为非洲在历史上受到了诸多不公正待遇,中方明确提出要先解决非洲的诉求,例如给予非洲在安理会更多的代表性,作出特殊的安排。
中国强调安理会不应成为大国或者富国把控话语权的俱乐部,更不能沦为制造政治对抗的小天地,要彻底扭转当前安理会组成上南北失衡、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从现有的安理会成员国分布来看,欧洲拥有三个名额,亚洲有1个名额,美洲有1个名额,而非洲众多国家却无一席之地。
如果按照法国之前的提议,仅仅把印度等四个国家纳入安理会,非洲国家又将错失发展国际话语权的好机会。
目前各方围绕安理会改革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法国更多的是基于国家的综合国力考量,认为像德日、印度、巴西这种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应该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
然而,这一方式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理会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如果仅仅以综合国力为标准,现有的一些矛盾依然难以化解,例如如何处理新的强国进入后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
另一方面,这也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像非洲这样的地区在联合国安理会依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而中国的出发点是基于全球发展的均衡性,希望通过安理会改革让各个地区,特别是像非洲这样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大陆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机会。
这样的改革方向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能反映全球不同国家利益的安理会机制。当然,目前的局势还很复杂,各方意见分歧较大,距离达成广泛的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无论如何,各方都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来进行协商,因为安理会改革关系到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
安理会作为当今世界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机构,其改革势在必行。
但如何在众多利益诉求中找到平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未来的谈判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各方的博弈还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