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米老鼠不想赚钱?迪士尼的“饥饿游戏”,背后就是赚钱的逻辑

旦旦社会啊 2025-04-18 19:24:35

上海迪士尼的烟花照亮夜空时,东京迪士尼的玩偶正在鞠躬送客,奥兰多迪士尼的过山车传来尖叫——全球6家迪士尼乐园,每年狂揽数百亿美元,却像商量好似的,绝不开第7家。

这很反常识。

麦当劳有4万家店,星巴克3.5万门店,连卖汉堡可乐的都在疯狂扩张,迪士尼却像个高冷贵族,宁可让粉丝排队3小时玩1个项目,也绝不轻易“下凡”。

难道米老鼠不想赚钱?

真相是:迪士尼的赚钱逻辑,早超越了“开店数量”的底层玩法。

1. 稀缺性暴利:越少越贵,越贵越疯

迪士尼乐园不是游乐园,而是打造成了“宗教圣地”。

东京迪士尼年客流量3000万,上海迪士尼开园首年破1100万——全球6家乐园,每家都是“人肉印钞机”。

但迪士尼故意控制供给:

让日本主妇为抢玲娜贝儿通宵露营

让上海黄牛把门票炒到5000元一张

让奥兰多酒店的房价比曼哈顿还贵

饥饿营销的终极形态,是让消费者自我PUA:“一辈子总要去一次迪士尼”。

2. 后端收割:门票只是诱饵

米老鼠深谙“后端赚钱”的逻辑,迪士尼的门票收入只占30%,剩下70%来自:

天价火鸡腿(80元/根)

公主裙(2000元/套)

酒店(3000元/晚的玩具总动员房)

更狠的是IP垄断。一个玲娜贝儿玩偶成本30元,贴上迪士尼标签卖219元,还让你觉得“超值”——这才是暴利核心。

3. 地缘的商业级选址:6家=控制全球

看看地图就懂了:

美国东西海岸:本土韭菜基地

东京+上海:收割亚洲中产

巴黎+香港:覆盖欧亚交界

就像可口可乐的“垂直垄断”的策略,迪士尼用6家乐园卡住地球咽喉,既避免同区域竞争,又让每个大洲的游客都“朝圣”得起。

4. “不分钱”哲学:100%控股的黑暗森林

巴黎迪士尼早年合资亏损,迪士尼立刻夺回控制权。

香港政府补贴90亿,迪士尼仍坚持独资——因为米老鼠深谙的真理:“赚钱就是分钱,但分钱对象只能是消费者,而不是合伙人。”

结语

当你在烈日下排队时,迪士尼高管正喝着香槟看财报:

“亲爱的韭菜,你以为我们在卖童话?

不,我们卖的是‘稀缺性毒药’。”

0 阅读:5

旦旦社会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