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女子教条应运而生,女子未嫁从父,出嫁随夫,夫死随子。四德也是对女子涉及公共场合的约束: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可是在教育部印发的文件中,就说过:不能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等封建糟粕。
只是没想到这种打压女性的思想,还被搬进了大学的思政课堂,让同学们感到了不适。
一、大学思政课堂出现“女德课”
大学应该是开放,思想进步的场所,应该带领着学生们领悟更多更深的哲学道理,历史文化。只是没想到,传统也能成为大学宣扬“男尊女卑”的一种手段。
有网友在网上发帖,询问大学思政课的内容,有女性天命是繁衍后代,男性的天命是保家卫国,这样的思想正确吗?帖子发布以后,网友积极的评论,有了更多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没想到在新时代,老师还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女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儿育女。女孩就不能保家卫国吗?外交官、空军、海军、陆军等等,哪些保家卫国的行业没有女性的身影?
即使是身体素质天生没有男性强悍,但是女孩子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退缩过!他们的天命,不应该只是保家卫国。
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把女孩子嫁得好不好,看成是她是否成功的标准。曾经陈乔恩四十多岁没有恋爱,一直被人催着结婚,被骂大龄剩女。还有金莎快四十岁依旧追求心中的“白马王子”,被吐槽不知天高地厚,有太多的要求所以活该被剩下。
在某些“女德”的眼中,女性不结婚是错的,不生孩子也是错的,年纪大了要求高也是错的。婚姻始终是要和女性捆绑在一起的,在开放包容的社会下,这样的言论不能被女孩子接受了。
“守身如玉”、“脾气好,少花钱”、“照顾好家庭,不争不抢”。这样的言论简直就是思想的毒瘤,女性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果,男女平等已经完成了好长的路,大学课堂却讲授这样的糟粕,是在让人寒心。
历史文化中的传统,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早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提出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明显这样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
二、过度的“女权”也是一种陷阱
道德是不分男女的,在一件事面前,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性别不同就换了一种说法。家长在教育男孩和女孩的时候,可以因为性别采取不用的教育方式,但是标准肯定是一致的。
例如过度的“女权”也是婚姻的折磨,很多家庭都习惯富养女孩子,不让她们做家务,有求必应,极尽宠爱。对待男孩子就要求你要让着女孩子,不要太强势暴力,一定要忍让。
于是诞生了一批田园女孩:享乐是我的,苦难是你的。
田园女孩结婚以后大部分都闲赋在家,拿着丈夫提供的住房和经济,每天维持着自己的精致生活。就像“假名媛群”,打扮得精致耀眼,想要的也不过是嫁一个好夫君,从此就能飞黄腾达。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享受着女性在社会被有优待的原则,又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力。
无论是女德班,还是过度女权,都是因为人们对男女平等的误解,认为女性做小伏低才能换得男性的青睐。或者是认为男性必须时时刻刻优待女性,才能维持一个家的和谐。
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正视男女平等的问题
1. 尊重彼此
首先要告诉孩子们尊重彼此,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应该正视彼此的优缺点,努力化解矛盾。家里要是有两个孩子,父母也尽量公平对待,不要因为孩子的性别不同,就采取两套标准。
2. 性别不是借口
孩子犯了错,性别也不能成为借口,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不能逃避,女孩子不能以撒娇、求饶就能躲过去。男孩子也不能因为家里有“重男轻女”的老人护着,就能为所欲为。家长一定要公平教育,严格要一起严格,关注要一起关注。
3. 接受男女的差异性
也要告诉孩子们接受性别的差异性,男孩子天生可能喜欢玩机械类的玩具,女孩子可能会更喜欢娃娃或者装扮类的游戏,也不要给孩子们贴上标签。例如女孩也可以喜欢小汽车,男孩也可以喜欢洋娃娃。不要对性别太过往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