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迷上了看《乘风2025》,用一两天的时间看完了以前所有的节目。今天写一写蒋一侨。
看了一些资料,蒋一侨有个标签:香飘飘千金。
哪个香飘飘?诺,就那个号称“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6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3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香飘飘。
当然事实是,蒋一侨是香飘飘老总弟弟的女儿,就是说,老总是蒋一侨的亲大伯。香飘飘是家族企业,大伯是大董,占有最多的股份,蒋一侨爸爸是副董,也是有很多股份的。所以说,蒋一侨是香飘飘千金,这话基本没有错。
2025年,蒋一侨参加了《乘风2025》的录制。

在和其他队员的闲聊中,蒋一侨的一句话很是打动我。
她是这么说的:然后我就去考伯克利音乐学院,考了三年才考上。
话说的轻描淡写,风淡云轻。
然后在蒸蒸日上馆,面对AI经理的犀利提问:参加了那么多大IP音综,却还是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网友说再不火就回家去上班吧,对此你怎么看?
首先,我已经回家上班了。
第二,我非常得益于我娱乐圈的工作。因为每一个叔叔阿姨都知道,老蒋有一个女儿,很会唱歌,她叫蒋一侨。
我在娱乐圈不火不代表我在我爸爸妈妈朋友圈不火。我在这里不开花,不代表我在另外地方不结果!每当我给我的叔叔阿姨唱一首《鸿雁》的时候,那个订单就像雪花一样向我飘来。
这是蒋一侨的回答。
哈哈,多么机智,说自己已经回去上班了,凭一首歌就能为公司拿到很多订单。
言语之中,蒋一侨已经把娱乐圈的工作和自己的家族其企业绑定在一起了。

嗯,就那话,蒋一侨娱乐圈的工作和家族企业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蒋一侨是典型90后,90后还是吃了一点苦的,1994年出生于浙江湖州,高中曾就读于杭州外国语学校剑桥国际高中。
家境优渥,但她却拒绝躺平,不得不说,蒋一侨是有追求、有情怀的人。
高一时她自学吉他、贝斯,组建自己的乐队;16岁时候开始投考伯克利音乐学院,前两次据说都因为乐理薄弱被拒,一直到第三年才考上。网上,她是在自己的19岁生日当天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想来,那应该是一个 很燃的时刻。
所谓有志者,天不负。
这个事情的讲述,我也在她和队友的闲谈中看到了。
此后,蒋一侨的娱乐圈生涯步入坦途:20岁登上《中国好歌曲》舞台,成为周华健组八强选手。这段经历后来被她称为“与自我的三次对话”:“第一次是懵懂,第二次是较劲,第三次才真正理解音乐需要沉淀。”
在这个过程中,让她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然,因为富二代的身份在那,她在参加各类节目时候没少遭到质疑。
2014年初登综艺时,外界质疑她依靠家族资源晋级;参加《亲爱的客栈》时,她自己说“热爱的东西无法支撑生活”,甚至与父亲约定五年内未成功便回家继承家业。
所以在乘风舞台上,AI经理蒸蒸会提出那个尖锐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蒋一侨当年给自己射出的回旋镖。
但是走到今天的蒋一侨,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那个初初踏入娱乐圈的懵懂女孩。
如今面对争议,她选择用行动回应:在《浪姐6》初舞台即兴演奏吉他、架子鼓,展现伯克利训练的音乐实力;她还创立了文化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尝试将音乐与商业结合。
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标签是别人贴的,撕掉它需要自己的作品。”
2018年她在综艺中坦言音乐收入难以维生,这才有了网友那句戏称“混不好就要回家上班”的话。
而且她现在不再排斥自己的家族,正如她在回答中坦然承认的那样:我已经回家上班了。
作为一个将将迈入30岁的年龄的轻熟女,她深知,自己甚至已经成为了家族的一面宣传旗帜,自己娱乐圈的工作和家族企业不需要相互割裂,而完全可以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如今,参加《乘风2025》时,她的巧妙回答将舞台表现与自家的企业结合,这也是曲线参与家族事业了。
这是一个有了一些阅历的30岁女孩的微妙平衡,恰如她在《走吧,我没想过这是最后的家》舞台上的演唱——既是艺术表达,也是现实处境的隐喻。
如今的蒋一侨大约终于想明白了,当她可以心无旁骛用三年时间投考一个音乐学院,正是家庭给了她无限的底气和支撑。如今自己有了一定的名气回报家庭也是应有之义。
我们普通家庭的子女在面临考研、考公时,父母往往只会给一年试错期;而蒋一侨可以接连三年报考伯克利,这背后是家庭资本提供的容错空间。
这种差异可以被解读为资源不平等,但又不仅如此,也是不同生存逻辑下的必然选择:普通人需要快速获得安身立命的保障,而蒋一侨则有条件进行更长期的自我探索。
正如蒋一侨说过的一句话:“三年考上伯克利没什么丢人的,丢人的是那些嘲笑坚持的人。”
当然不丢人,更没有人会嘲笑我,我们更多是羡慕她呢。
身为富二代,作为奶茶千金,她怀揣音乐梦想,用三次报考伯克利的倔强、用舞台上的汗水与才华,书写着超越标签的可能性。
她的故事不是对普通人的降维打击,而是一面棱镜:照见资源差异的现实,也折射出无论出身如何,突破舒适区都需要勇气与坚持。
在这个推崇上岸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究竟何为真正的上岸?
是挤进编制内获得安全感,还是像蒋一侨这般,在热爱的旷野中走出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