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要活得通透一点,死了就一了百了,什么念想都不用留

治愈的雪情感 2024-12-02 19:04:46

人这一辈子,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这充满酸甜苦辣的旅途。

年轻时,为了生活奔波忙碌,追逐着各种梦想和目标,心中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念想。

然而,当岁月流转,人老了,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精力也大不如前,此时就该明白,是时候活得通透一些了。

毕竟,死了就一了百了,那些过多的执念和念想,也该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一、不和儿女住,不去养老院

人老了,与儿女的关系处理往往成为一大难题。

有些老人认为和儿女住在一起,既能享受天伦之乐,又能得到照顾;

而另一些则觉得养老院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专人照料。

但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之所以说不和儿女住,是因为如今的生活节奏快,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生活压力。

老人与儿女在生活习惯、观念等方面难免存在差异,长期住在一起,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

就像两只刺猬,靠得太近会互相刺伤。

比如,老人可能习惯早睡早起,而儿女却是夜猫子,这种作息差异就可能引发冲突。

不去养老院,是因为养老院虽然有专人护理,但毕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集体环境,缺乏家庭的温馨感。

而且,养老院里的老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人际关系复杂,可能会让人感到压抑和不自在。

这就好比把一只自由惯了的鸟儿关进笼子里,即使笼子里有吃有喝,它也失去了那份自在与快乐。

所以,老人不如选择独自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儿女们可以时常来探望,这样既能享受亲情,又能避免因生活琐事产生矛盾,彼此都能过得舒心自在。

二、不插管,不进 ICU,不因病致贫

当疾病缠身,生命垂危之际,很多老人会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些老人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要求子女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救,插管、进 ICU 等。

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之所以不应盲目选择插管和进 ICU,是因为这些抢救措施只能暂时延续生命体征,却无法真正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很多时候,病人会在各种仪器的维持下,毫无尊严地躺在病床上,身体插满管子,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这就像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即使强行用各种工具维持运转,也早已失去了行驶的意义,只是在拖延报废的时间。

而且,这些抢救手段费用高昂,往往会让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因病致贫。

子女们为了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可能不得不倾家荡产,四处借钱。

这样一来,不仅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还让子女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所以,老人应该理智地看待生死,在生命无法挽回时,选择坦然接受,不要让自己的最后时光在痛苦和折磨中度过,也不要给子女留下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

三、简化身后事,不办葬礼,不必祭拜

在传统观念里,葬礼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祭拜是后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些观念。

之所以要简化身后事,不办葬礼,是因为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购买棺木、墓地,到宴请宾客、操办仪式,这一系列过程不仅繁琐,而且费用不菲。

对于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好比是为了一个已经离去的人,搭建一座华丽却无用的宫殿,除了满足虚荣和传统习俗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必祭拜,是因为真正的思念和缅怀不应局限于形式。

逝者已矣,生者更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过度注重祭拜仪式,可能会让后人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怪圈,而忽略了对逝者生前情感和教诲的传承。

比如,有些人每年清明扫墓,只是走个过场,烧点纸钱,却从未真正在心中缅怀逝者的功绩和品德。

所以,老人应该豁达一些,告诉子女在自己离去后,不必大操大办,将节省下来的资源用于改善生者的生活,让生命的终结回归到一种简单、平静的状态。

四、不要墓地,不要骨灰盒,回归自然

墓地和骨灰盒一直是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有新的思考。

之所以不要墓地和骨灰盒,是因为墓地价格高昂,且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在城市里,一块小小的墓地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将大量土地用于建造墓地实在是一种浪费。

这就像活人在与死人争夺有限的土地空间,为了一块埋葬骨灰的地方,让生者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选择回归自然,让骨灰随风飘散或撒入江河湖海,是一种更为环保、洒脱的方式。

就像落叶归根,化为泥土的养分,滋养大地。

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以这种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既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又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不必被传统的丧葬形式所束缚,让生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最后的安息。

人老了,就应该看透生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和念想。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要以不给子女添麻烦、让自己过得舒适自在为原则;

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要保持理智和豁达;在身后事的安排上,要简化流程,回归自然。

毕竟,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当那一刻来临,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所以,在有限的余生里,活得通透一些,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让生命在平静与坦然中走向终点,

也给子女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哀伤。

0 阅读:1

治愈的雪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