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动”,也许90%是盲动

雨树披纷 2023-10-16 22:33:43

知道梵高这个外国人,首先是画的市场价值刺激了我,引起我的关注。

抓住我注意力的,则是他的悲情自虐;画看得懂看不懂倒无关宏旨,至于说到艺术审美享受,更扯谈得沾不上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几条来自域外的新闻强烈刺激了我:

一幅叫《向日葵》的静物画,居然卖了3900万美元。

而后,另一幅叫《鸢尾花》的静物画,竟敢卖到9000万美元,在八十年代,这是不折不扣的天价!

光卖这两幅画,画家就足以成为亿万富翁。

后来才知道,画家早就死了,生前穷困潦倒,自杀而死。

画家是荷兰人,叫文森特·梵高。

因为梵高画作拍卖出天价,我开始留意他。

读了欧文·斯通的传记《渴望生活》,读了冯亦代先生评述梵高的美文《向日葵》,渐渐对梵高有所了解:一个奇才,一个穷人,一个疯汉,一个专注而偏执的画家。

他吸引我眼球的,是他的自虐,尤其是精神病发作时的自虐。

最恐怖的是在癫狂状态下,割下耳朵,血淋淋地送给一个风尘女子作纪念。

最极端的是走向田野,朝自己腹部开了枪,不治而死,年仅37岁。

他令我感动的,是他对艺术的投入和寄托,成为生命中的唯一。

他献身艺术,集注艺术,充满对生命的挚爱和渴望,特别是饿着肚子顶着烈日野地挥毫的狂热之举。

但也就到此为止。

梵高的画我根本不懂。

后印象派画作的色彩和线条表现力在哪里?与前代和同时代画家的特色差异在哪里?

梵高与同为后印象主义画家,如高更、塞尚、劳特累克的异同有哪些?

我都一问三不知。

这对我影响似乎不大,看不懂梵高的画,并不妨碍我动辄拿着他的画,为我的所谓“艺术素养”涂脂抹粉。

他给予我感动的唯一留痕,就是励志图腾,告诉我曾经有人为艺术如此这般。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与梵高跨时空相识的经历告诉我,对于艺术家,无论什么来头,有什么样的盛名,都应当先看他们的作品,并力争看懂或至少半懂。

不看不懂艺术家的作品,却拥趸艺术家,这也是对艺术间接的亵渎。

不要先“闻名”而心动,被名气给催眠了,成为狂热却盲目无脑的粉丝。

这种对名人大师“心动的感觉”,其实都是虚幻。

倘若连自己都不甚理解,却煞有介事地点评推介赚眼球,那就成了误人子弟的有毒粉丝。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