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夫妻俩创业成功,顶着38岁“高龄”努力备孕2年,最后依靠试管技术,才顺利怀上宝宝。
现在玲玲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就不会站着。公婆更是万般呵护,力求给予她最好的照顾。
婆婆是广州人,非常喜欢煲汤。从早上的老母鸡人参汤,到中午的阿胶桂圆乌鸡汤,再到晚上的花生猪蹄汤等,换着花样给玲玲做。
婆婆还用了不仅人参、阿胶、花胶、灵芝等名贵材料,还有老母鸡、海参、鱼翅燕窝。用她婆婆的话说就是:“你现在是1个人吃2个人的营养,再补的汤都没事儿!我可是过来人”。
在各种大补汤喂养下,才1个月的时间,玲玲就胖了8斤,看起来像怀孕四五个月了。
让全家人都没想到的是,玲玲的孕吐反应越来越严重,还经常会头晕,家人赶紧带着玲玲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检查后,医生看着检查结果,再了解了她的饮食情况,急忙劝阻道:“你现在的体重增长速度已经严重超标,加上已属于大龄孕妇,很有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别再疯狂进补了!”
听了医生这番话,婆婆自责不已,差点“好心办坏事”。玲玲也十分后怕,好不容易怀上的宝宝啊!
这些后果严重的错误,不少孕妈犯了也不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自身、家庭或环境影响,全球孕妇中存在严重缺乏孕期保健知识的人约有22.3%,剩余能做到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的不足10%。
错误一:错误的饮食观念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近30%的孕妇,尤其是新手孕妇,对孕期饮食有明显的认知错误。
比如,“怀孕了就得多吃”、“养胎需要非常多的营养”、“只吃蔬菜水果肉类,不吃主食就能保持好身材”等。
这些错误的饮食观念,要么导致孕妇营养不良,影响自身健康与胎儿发育,要么营养过剩,肥胖、妊娠高血压与糖尿病,胎儿体重超标变成“过大儿”,引发难产等。
错误二:生病后不注意用药
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新生儿自带的天生缺陷,主要因遗传、环境、营养、药物等影响。
其中,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数据,1%至2%出现缺陷的新生儿中,妈妈在孕期至少服用过1种非医生建议服用的药物。
错误三:不准时产检
某大型网站在2023年公布的“2017至2022年全国孕妇产前检查率调查”能坚持准时产检的孕妈,占比低于80%。
尤其是孕晚期,孕妈觉得孕肚太大、浮肿、腰酸等,不乐意走动,对产检也就没那么上心了。
其实,孕晚期依然存在诸多危险,不坚持产检,到了分娩时才发现,错过了矫正机会,难产几率大大提升。
三项孕期知识,孕妈早了解胎儿少遭罪安妮·墨菲·保罗在《胎内人生》中提到:“或许大众眼中,怀孕只是几个月,但稍有不慎,孕妇、孩子的一生都将受到影响。”
的确,怀孕是母婴二合一的阶段,也是非常关键的发育时期。作为二胎妈妈和高级育婴师,跟各位孕妈分享一下,孕妈需要提前了解的知识点,看看你知道多少?
知识一:按时产检很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新的孕期保健最新指南里提到,为了做好孕期保健,孕妇不仅要按时产检,妇产科医生也会根据孕妇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产检时间。
一般情况下,整个孕期至少需要进行9至12次产检,越是接近分娩越要重视。
知识二:营养均衡
由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最新《中国孕妇、乳母膳食指南2022》可知,为保证孕妇与胎儿的营养充足、均衡,孕妇每日宜吃400至500克蔬菜、200至350克水果、200至225克肉禽鱼蛋、200至275克谷类、300至500克奶类、75克薯类、10至20克坚果或大豆、1700毫升的水以及医生建议的铁剂等。
同时指南还指出,因激素变化、肠胃受到子宫压迫等,孕妇的肠胃较为虚弱、消化能力下降,不适合进行大鱼大肉或营养丰盛的进补方式,易引发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脂肪堆积等。
文字开头的孕妈玲玲,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孕妈们千万别跟着学!如果家里老人坚持,可以把文章转给他看看。
知识三:保持运动
运动产生的“快乐因子”内腓肽、多巴胺等有效缓解孕期不适,改善心情。同时提升新陈代谢能力,排掉体内多余能量,避免形成脂肪堆积,而且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胎儿获得更多氧气、营养。
妇产科医生认为,怀孕后坚持运动,有利于建立良好体能,对分娩极为重要。
只要不是被医生叮嘱,需要多卧床休息,就可以尝试孕妇瑜伽、散步、游泳等。饭后半小时运动,每次20至3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枕边育儿寄语:
“万婴之母”林巧稚说过:“只要做好孕期保健,怀孕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做好孕期保健,不仅需要孕妈自身的努力,作为丈夫、家人们,也要积极了解更多孕期知识,陪她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