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真以为自己挺懂孩子,挺会教育,直到那天,刷到了教育大咖盛国恒的一个短视频,心里“咯噔”一下,视频里的场景,简直就像照妖镜,照出了咱们这些家长的自以为是。
画面里,天要下雨,孩子非要往外跑,妈妈好心提醒带伞,孩子一句“我玩会儿就回来了”,转身就跑没影了。
妈妈站在那儿,嘴里念叨着:“看你回来不淋湿!”结果,孩子真就淋了个透心凉。
妈妈的第一句话,不是心疼孩子冷不冷,而是:“看吧,我说什么来着,活该!”
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咱们总想着教育孩子,却往往在不经意间,把教育变成了对抗。
咱们自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在跟孩子较劲,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就像那个一年级的孩子,贪玩不写作业,妈妈硬是按着他写,不写就打,一边打一边骂:“叫你不听话!”孩子呢,从开始的撇嘴哭,到后来的反击,母子俩常常闹到半夜,谁也不服谁。
这哪是教育啊,简直就是一场权力的较量!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海格力斯效应”。咱们越是想赢过孩子的问题,孩子就越会像个小刺猬,浑身长满刺,跟咱们对着干。教育,从来就不是争输赢,更不是斗狠。
咱们要是老想着用权威去压制孩子,孩子就只能竖起全身的刺,跟咱们对抗到底。
网上有个博主,说了自己8年的“复仇”计划。
为了反抗父亲的暴力镇压和控制,他考上了父亲满意的大学,然后在毕业前一个月,纹身、打耳洞、申请退学,去网吧当网管。
他用这种方式,从父亲手里“赢”了一局,却也付出了整个人生的代价。
还有个高中男生,跟妈妈吵架,冲动之下从五楼跳下,虽然抢救回来了,但下肢和颈椎粉碎性骨折,成了高位截瘫。
这又是何必呢?强硬的父母,换来的不是孩子的臣服,而是逆反、报复,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其实,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和陪伴,而不是对抗和征服。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没有用指责和惩罚,而是用理解和尊重,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了错误,还主动改正。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有个初三男生,叛逆得不行,染头发、打耳洞、逃课去网吧。
直到有一天,他通宵上网后回家,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学习,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一切的转变,只是因为那天他翻墙上网,被老师通知了家长。
父亲找到他时,没有指责,没有质问,只是温柔地问他想喝什么,
给了他钱,还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和担忧。这种柔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和尊重,从而愿意听从父母的引导。
所以啊,咱们做家长的,得学会柔软一点,理解一点,尊重一点。
别总想着用权威去压制孩子,用指责去教育孩子。
咱们得用爱去引导孩子,用理解去包容孩子,用尊重去赢得孩子的心。
这样,咱们才能跟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