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市场化和法治化

是个浩学翁 2024-07-01 05:22:3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文章回答了当下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疑问。例如起始于上世纪79年代的改革进程将如何推进,当前所处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是,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等等。遗憾的是,在这么重要的一篇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事评论中,却不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依法治国的相关论述,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这两方面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并不重要。 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道路。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与美欧也不完全相同。在发达国家群体中,我们仍然可以解读出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特点。例如,日本作为一个也曾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经济体,其规模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其经济起步也晚于欧美国家,它的崛起道路就十分特殊。新加坡、韩国等都是这样。 虽然现代化道路是各不相同的话,但其共同的规律也是存在的。不论是何种规模的经济体,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基本遵循了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让法律发挥基本的规制作用。尽管他们的现代化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策,例如对市场的作用也有过一些抑制的作用,例如欧洲很多国家实行的民主社会主义政策,但市场的基础作用和法治的地位依然不会被动摇。 这两个问题在中国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关系,那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现代化过程绕不过去的话题。关于这一点,经济学界有不同观点,多年来争论不休。北京大学的两位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专门以产业政策为主题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公开辩论。 即便是在目前全世界的发达经济体中,也没有任何一个能够说是完全没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例如最近在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Tik Tok与采取的行动,就是典型的政府干预。 在中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双方的职责划分,而是如何以法制来向市场提供确定性的预期。从表面上,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清楚的,但实际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方法和工具的数量远超过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这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做法。最关键的是,企业几乎无法与政府在同等地位上来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当然,这里的企业主要指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有着非常令人不解的遗憾。对于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外资企业来说,对政府的政策说法当然十分重视,但是最终还是看市场。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能不能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些都是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归根结底的是,他们不是看说什么,而是看做事的结果。 政府的政策宣示说法太多,也不是一个带来稳定预期的做法。不同的时期政府可能会有不同的取舍。例如最近的房地产政策不断地放宽,已经几乎退回到10多年前,从限制直接到了鼓励。但是从理论上说仍然是房住不炒。这样的情况反复多次,其后果就是企业对于关于政策方向的说法和口号愈加迷惑,愈加将信将疑。这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投资信心不足。 躺平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能够赚钱,资本不会止步;如果可以工作改善生活,打工者不会躺平。躺平是一种信心障碍症。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躺平的意愿,并可以在自己的追求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要调动全民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供公平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要用法律保障每一个人的权益,这应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市场化和法治化应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特征。
0 阅读:0

是个浩学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