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及其前身,一共组建过12个主力纵队(军)。但纵队司令员(军长)可不止12个,东总调换了不少人。
有的纵队先后换了4次司令员,有的是画龙点睛,如李天佑到1纵担任司令员。有的却不尽如人意。
一、纵队司令员大盘点
我军挺进东北后,部队建制比较混乱,来自四面八方的啥建制都有,既有山东八路军的6个师、华中新四军3师这样相对健全的主力部队,也有来自华北、西北的旅级单位、转隶划拨的军区级单位,以及各种支队、独立旅、保安旅等。
建制混乱,就不好打胜仗,所以一开始国共两军对垒,除了局部小仗打胜过,总体上一直呈退却态势。
直到1946年5月,才开始陆续出现建制完整、兵力雄厚、达到后来标准野战军主力规模的纵队,1纵、2纵、2纵。
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纵队是一个陆续的、渐进的过程。
到1946年底,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扩充为1、2、3、4、6纵。
1947年秋,再扩充7、8、9、10纵。
1948年3月,组建5、11、12纵。至此东野主力纵队完成组建。1949年初相继改编为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军。长春起义后,国军滇系部队60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另有一些独立师、军区部队,就不再列举了。
各纵队司令员(军长)历任情况如下:
1纵,万毅(46年8月-1947年5月),李天佑任至49年。

2纵,刘震,46年8月起任,独此一任。
3纵,程世才(46年5月-10月),曾克林(46年11月-48年3月),韩先楚(48年3月至1949年)。
4纵,吴克华(46年1月-5月),胡奇才(46年5月-47年9月),吴克华(47年9月-49年)。
5纵,万毅,48年3月起任,独此一任。
6纵,陈光(46年10月-47年1月),洪学智(47年1月-48年3月),黄永胜(48年3月-11月),洪学智(48年11月至49年)
7纵,邓华,47年8月起任,独此一任。
8纵,黄永胜(47年8月-12月),段苏权(47年12月-48年11月),黄永胜(48年11月-49年)
9纵,詹才芳47年8月起任,独此一任。
10纵,梁兴初,47年9月起任,独此一任。
11纵,贺晋年,48年3月起任,独此一任。
12纵,钟伟,48年3月起任,独此一任。
各纵队军事主官的任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况。
我们先看看几个独任到底的。
刘震任2纵司令员直到1950年9月升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旋又改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一直执掌着2纵-39军。无他,2纵是黄克诚新四军3师的代表队,3师主力3个旅都在这个纵队,八路军和新四军双料红色血脉,黄克诚对这个纵队非常非常重视。刘震的作战指挥能力在12个步兵纵队中是稳稳超一流,和李天佑双雄并峙的存在。所以没有人能撼动他的位置。

7纵邓华靠一票地方军区部队起家,打造出一支攻守兼备的强悍之师,加之邓华是标准的双一血脉,跟林罗都不是外人。邓华既擅长综合领导工作,指挥打仗也不外行,7纵看起来也没有换人的必要。
9纵詹司令略有些特殊,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军级指挥员(曾任红31军政委),后来陈锡联都要喊一声老首长、李先念喊他老班长的资历强咖,虽是政工转军事,詹司令在东北还吃过亏,不过后来强行逆天改命,9纵不仅翻了身,天津战役中竟然一马当先变助攻为主攻,和1、2纵抢功,詹司令着实有两把刷子。
11纵贺晋年也是一位资历狂人,陕北红军为数不多的高级指挥员,毛主席都厚爱三分,保留他的名位是情理之中,加之贺老也非常之人,在东北、江西剿匪手段高强,令人敬畏三分。贺老的经历告诉世人一个道理,靠山山崩,靠河河干,立身只能靠做事。
至于10纵、12纵这两个,属于后起之军,时间短,加之这两位都是林罗首长的爱将,就无甚讨论的必要了。
二、冷宫里的几位
有意思的是冷宫里的几位将军。
詹才芳、贺晋年二位资历狂人不温不火但一直保持在主官位置上,保留了基本的尊严,至少从能力上大家是认可的,55大授衔有些吃亏那是因为别的历史原因。
相比这二位,陈光、胡奇才、曾克林、程世才这几位要难受许多。
这老四位的难受程度,又是各自不同。
陈光军旅生涯之不顺非自东北始,在山东抗战时就与罗荣桓有一些不痛快。主要是作战理念上的不同,以及个人意气上的争执,受过从中央到115师的系统性批评。不过那时国步维艰,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大家主要精力都放在苦熬苦战上,七大时批评完陈光,还不忘转手给一个政治上的肯定,陈光是个优秀的指挥员嘛。
到东北情况发生变化,虽说仍然以弱战强,仍然重用人才,仍然实干导向。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战时期,最大区别是,抗战时大家还处在磨合期,刚发现你性格中的缺陷,还有未来可以期待,改好了还是好同志、好战友、好搭档。
到东北已是八年之后,八年时间没怎么改,仍是烈马一匹,以林总的严谨和威严,若是当年山东主军的是他而非罗帅一人,恐怕早就拿下,根本等不到七大再作结论。
陈光的悲剧以个人原因居多,有过机会却没抓住。从结果看,以他的个性抓住了也坐不稳,机会越大对他的反噬越厉害,关于陈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程世才与詹才芳一样都是红四方面军的军级干部,早年成就更在詹才芳之上,是徐向前亲自把过关能担大任的青年战将。
程世才在东北走下坡路,大半是命不好。
一是二战四平时,单对单遇上国军五大主力的新六军,而且是其巅峰状态、士气正盛,程世才3纵仓促没有防备地阻击,一个纵队没有挡住新六军一个团。这时节,东联各部队打的都不好,101自己在四平城内也急的七窍生烟,但为什么不对别人有意见,独独对程世才有意见?可能坏就坏在没打好还提建议,即使建议有一定合理性,比如在运动中寻机歼敌,但时机选的不对。
二是没有吴克华的好运气。沙岭子一战,吴克华原也受到一定质疑,从前线主力纵队司令调到军区任职。他的命好就好在,继任司令胡奇才身体不好,平空给了吴克华一个回4纵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偏生吴克华回去后,还有胡奇才这头猛虎在旁辅助,此后4纵一路开挂塔山一战名扬天下,吴克华的地位就没有人去嘀咕什么了。
三是南满遇到一票狠人。历来军职之重不若政治地位之重。南满危急之际,萧劲光、陈云两位大佬相偕来南满主持危局,又兼萧华也在。这几位都是东北局的头面人物,程世才红四方面军军长的资历,在这几位面前没什么重量。所以程世才在南满的地位一降再降,势使之然也,终至淡出一线指挥之位。
一路命不好,找不到证明自己的机会,再也无法洗涮威远堡失利之耻。没得说,在冷宫待着吧。
既然说到胡奇才,接着把这位与程世才堪称难兄难弟的中将的命运说一说。沙岭子一战后吴克华遭到一定质疑,离开一线主官,这是胡奇才天大的机遇。他接替4纵司令员后,在辽南打了一系列好仗,全歼国军52军25师——千里驹师于新开岭,胡奇才那时稳稳压制韩先楚一头,风头之劲誉满东总。

只可惜长期征战身体出了状况,头疼病毁了职业生涯连续性,不得不中途离队去后方治病。若论吴克华和胡奇才的本事,即使有高下之分,但绝没有到数量级的差别。1947年冬季以后我军已取得一定优势,不是初入东北的逆风局面,吴克华来指挥也差不到哪里去。胡奇才的功劳再大,也无法扭转命中注定的被动局面。
三、左右横跳之王
曾克林是东北系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网上众说纷纭,对此公所谓五次降职津津乐道,但究竟为何频频降职,似乎也没有人能说得清。笔者试作一解读,对与不对不重要,抛砖引玉耳。
曾克林暴得大名乃是率冀热辽十六分区部队(数千人)到沈阳,随后飞返延安报告情况,加速中央定下抢占东北之决心。东北遍地是武器、无人管理、来了就能大扩军之论,皆出于此公。
曾部到东北之后短短数月,扩军十余倍,麾下多达7万多人(彭陈报告说6万多,曾回忆录称有7万多),遍布辽宁各地,实称奇迹。不过所扩之兵,大多是观望态势的伪杂武装,在没有建立巩固有效的政权时并不可靠,后来国军精锐开到东北,东北人民自治军争夺城市失利,那些迅速扩充的部队短时间内又丧失了。
曾克林的地位,不可能与刘震、邓华、梁兴初这些主力部队主官相提并论。网上热心的评论家们说曾克林的实力相当于兵团司令,未免言过其实了。
保卫山海关之战,曾克林对101颇多怨言,一再吐槽总部不把主力部队调上来打。其实以当时情况而论,山东部队主力尚未开到,哪有什么主力?
以当时101手头的力量,如果把主力调来硬拼反为不智,所以才以冀热辽部队抵挡之。且101设置的五道防线,指挥员从前到后分别是程子华、杨国夫、李运昌、吴克华、萧华,曾克林只作一线部队指挥员参战。可见101眼光之洞彻,早已判知曾老哥是何等样人。
冀热辽十六分区与山东部队合编后,大部分编入辽东军区的3、4两纵,曾克林担任军区副司令员,论其实际规模大抵也就是纵队司令员。其后,又从辽东军区副司令员改任3纵司令员。这也属正常,程世才资格比曾深一些,他也只当了军区副司令员。不过后来从3纵司令之位改任7纵副司令员,属实有点打击人。但没办法,韩先楚崛起极快,打仗之际需要能人,老曾实属被拱了下来。
大浪淘沙,疾风识劲草。东北局势急剧转换、倍受考验正在1946年初至1947年末,曾克林属于有机会没把握住,偏又赶上林总这种不爱多说话不给你解释机会的统帅,有此冷遇可以理解。
最后说说大黄同志的左右横跳。
1947年8月1日,冀热辽军区13、16、18旅合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8纵,各旅改为22、23、24师。大黄出任首任司令员。
大黄指挥作战颇有两把刷子,成立之初,以兵少炮少之小弟纵队,硬吃国军王铁汉之49军,杨仗子之战歼灭一万余人。但大黄作战风格过于狂野,一打得性发便不顾后方的上级首长。后方是谁?程子华。

据黄之子描述,时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对大黄不受控制主动找仗打的行为不能容忍,亲自去找林罗首长评理,在程的坚持之下,把司令员大黄、政委刘道生双双调离八纵,以段苏权接任司令员,邱会作接任政委。
这段往事,到底谁是谁非,不太好说得清,一个巴掌拍不响,事从两说。程子华的指挥功力只在大黄之上,而不在其下,程黄对作战问题如有冲突,必然大黄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比如他自己也反思太过骄傲。
历来只有能人和能人才会闹矛盾,能人和普通人不会闹矛盾,若是有潜在冲突,能人自有一万种办法把普通人搞得服服帖帖,何至于让林罗首长看笑话呢。
林罗首长把黄调到后方治肾结石病,过了3个月,林总还是舍不得这位当年红一军团的铁杆老部下,把他调到6纵接替洪学智指挥了一段时间。
关于洪学智这次调离,大概原因是德惠战斗吃了亏。6纵是林总当年亲自指挥过的老部队,源远流长,英雄辈出,林总不忍这个部队再吃亏,便把最信得过的几个猛将如大黄、小李调来担任纵队司令和师长。
6纵政委赖传珠也是一位奇人,1945年底山东八路军北上时,一度把他留下,若是在华东干,大概能与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并驾齐驱,没想到赖老哥和林罗感情太好,坚持北上寻找老搭档们。赖和大黄也是井冈山时期老战友,大家又到一个锅里吃饭,怎一个高兴了得。大黄之前被程子华扫地出门的怨气全都消散,带着6纵一顿猛冲,在辽沈战役中立了大功。
好巧不巧的,段苏权率领8纵打锦州没打好,林总有了借口,一者把洪学智调回6纵,二者把大黄又弄回老部队8纵,一举多得。横跳之王,又找到自己最佳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