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以单季度超过100万辆的销量再次震动了全球汽车行业。

这家来自中国的车企,不仅仅刷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季度销量纪录,更是以每分钟7辆的交付速度,在特斯拉大本营北美市场所在市区里,用销售数据演绎着“中国制造”的升维打击。
当然,比亚迪这份成绩的背后,也映射出当下中国制造历经四十年积累后的“爆发式突破”,并非网友所说的“一夜之间”,而是一场中国工业的“厚积薄发”故事。
同时也预示着全球产业权利格局的深刻重构!

从企业层面来看,比亚迪在3月份的出现了多款热销车型,销量高达37万辆,再加上过去两个月的销量,第一季度总销量超过了100万辆,与去年同比增长60%,远超行业的增长。
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这成绩的背后可不简单。
因为受更大节日的影响,第一季度是汽车行业的“传统销售淡季”,但比亚迪却能够呈现出 如此强劲的势头,这背后也反映出比亚迪的实力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与追捧。
当王朝系列与海洋系列车型横扫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当仰望U8在慕尼黑车展上引发欧洲媒体的集体惊叹,回过头来在看今天比亚迪这番成绩,你会发现比亚迪的突围而出并非偶然!

从比亚迪的年报可见,它的研发投入已经是连续8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
光是去年的研发费用,就突破了800亿元,这数字相当于德国三大车企(奔驰、宝马和奥迪)的研发总投入!
以至于比亚迪可以接连放出DM-i超级混沌、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形成了独有的优势,才得以让比亚迪产品矩阵实现了从8万元到200万元的全价位覆盖。

这也是为何比亚迪有能力,有底气把价格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原因!
更是比亚迪有胆量把“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下放到8万元档位的车型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比亚迪当下最大的优势,并非他的价格,而是他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从IGBT芯片到刀片电池,从轮边电机到智能座舱系统,比亚迪已经搭建起覆盖新能源汽车95%核心零部件的自研体系。
也就是说,这些核心技术比亚迪已经实现了从研发到量产一手抓,彻底打破了以往需要依赖美西方的局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65%,同期的美国市场仅有28%。这种分野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演进路径。
美西方仍在燃油车“舒适区”修修补补,中国早已经实现了新能源全产业链的生态重构。
这也是为何德国媒体《明镜周刊》哀叹:当我们还在争论是否保留内燃机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构建起新能源时代的柏林墙!
这就有了后面大众集团被迫把MEB平台研发预算追加到900亿欧元。
美国通用汽车砍掉半数燃油车型,开始转向电动化研发。
这些巨头车企的“挣扎”,恰好透露出西方制造业的困境。
根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报告显示,美国本土新能源供应链的完整度仅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在关键原材料矿产资源上对外依赖度高达80%。
这也是为何特斯拉选择来中国发展的原因。
所以,今天比亚迪的突围而出,恰是中国制造从“代工组装”向技术主导转型的缩影。
对比于美国的福特、通用等美系车因为供应链危机导致产能腰斩的窘迫,中国车企早已经呈现出体系化优势。
因此,今天比亚迪这番成绩的背后,显然是对美西方车企的降维打击。
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的同时,在出口领域比亚迪同样成绩斐然。
第一季度,比打野出口累计超过了21万辆,在巴西、泰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市场,都呈现出极具竞争力的亮眼表现。
这背后不仅反映出比亚迪产品在海外市场深受消费者的认可,更是反映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极具优势。
同时也反映出,比亚迪这家公司通过技术加产品铸就双冠王,而且当下的全球化战略正在沿着清晰路径,以迅猛之势快速向前,一步步夺回被美西方日韩吞掉的市场份额。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工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产车企像比亚迪一样,出海攻城略地,拿回属于中国人的汽车市场份额,引领属于中国人的电动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