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顶级的“生死观”:完全看破这1样东西

舒山有鹿 2024-12-28 07:57:28

01

每个人都恐惧生老病死,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生老病死。

人这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有了诞生,就会有衰老;有了衰老,就会有生病;有了生病,就会有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那就需要培养“生死观”。

现阶段的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也就是以考试为主,以肤浅的东西为主。生死观的教育,始终是缺乏的,以至于很多人,对于生老病死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有的人悲观,为什么人生会经历生老病死,也就闷闷不乐;有的人恐惧,害怕生老病死立马降临到自己的身边,也就自己吓自己,无法活在当下。

缺乏一定境界的生死观,只会让恐惧、苦闷丛生,而不会有任何的快乐、释怀可言。

02

在《列子·杨朱》中,有过记载: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

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知道生命是短暂的,所以他们听从本心去生活,不会违背自然的喜好,只是在当下寻找乐趣,不被名利所连累。

他们顺从本性去游戏人间,不会违背自然的规律。死后的名声不是他们所渴望的,所以他们不会受到刑罚的惩罚。名誉的先后和寿命的长短,不是衡量人生的标准。

对此,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境界,连上古之人都达不到呢?

得出了一个答案:上古之时,毫无物质,只有单纯过日子,简单得很,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有着一定的感知。而现在的人们,身处于物质丰富的年代,物欲膨胀,变得复杂,也就跟自然的本性愈发疏远了。

03

一个人最顶级的生死观,完全看破这一样东西——身外之物(包括肉身)。

《金刚经》中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法,指的是一切事物的表象。而梦幻、泡影、露水、闪电、这都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如是观,用如此观点(万物的短暂、虚幻)来看待世界。

总的来解释就是,一切由因缘而合的事物,都像是一场虚幻的梦境,一场脆弱的泡影,快速蒸发的露水,一瞬而过的闪电,都是虚妄的,我们没必要过分偏执。

世人为什么会对生死偏执?因为他们在乎身外之物,做不到顺其自然。

他们忘了一点,在乎生老病死,依旧要生老病死,还会搞得自己闷闷不乐。顺其自然,不在乎生老病死,虽说无法躲避生老病死,但收获了内心的喜乐和安然。

有钱人怕死,因为他们害怕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自己没享受完,亏大发了。有权人怕死,因为他们害怕失去辛辛苦苦所争斗来的一切,便宜了别人。

越是怕,越是忐忑不安,越是被外物所困,哪怕有钱有势,也不见得是心安的。

04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我又不是哲学家,为什么要看破身外之物呢?

因为看不透,就无法更潇洒、更轻松、更心安地活下去。也恰恰是因为看不透,所以很多人担心受怕一辈子,直到死去的那一天,才感慨白活一场。

《金刚经》里边最核心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翻译成大白话,一切,都不要着于相,更不要生妄心和贪念。自然可以获得一种大自在大自由,回归到生命本来的样子。

你喜欢这样东西,不愿意放手,那你就是“着相”了,会因为这样东西而患得患失。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快乐。

你讨厌这样东西,不愿意忘怀,那你就是“着相”了,会因为这样东西而闷闷不乐。有可能导致了精神上的内耗。

你喜欢的,可能是感情、名利、金钱、利益、权势、寿命、福气等等。你讨厌的,可能是灾难、意外、无常、小人、坏事、挫折等等。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是“身外之物”的执念,对于我们的影响。

05

写到最后

人生最大的痛苦,将个人的喜怒哀乐,建立在外界的“虚妄”上。

比如说内卷,内卷成功了,你就觉得快乐。内卷失败了,你就觉得痛苦。问题是,不论内卷成功,还是失败,几十年后,大家都是一抔黄土。

比如说家庭,家庭幸福了,你就觉得快乐。家庭争吵了,你就觉得痛苦。问题是,不论是家庭幸福,还是家庭争吵,都是短暂的,几十年后,家庭一样会消散。

生死,就蕴藏其中。当你不在乎身外之物,只是自然而活,那就随风而来,随风而去,没啥大不了的。反之,求不得,放不下,就会被执念和恐惧,耽误一生。

文/舒山有鹿

2 阅读:52

舒山有鹿

简介:情感作家,励志达人,你有烦恼,我来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