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诗句本来是唐代诗人罗隐惋惜诸葛丞相的名句,但窃以为,用它来惋惜一下汉献帝的人生也是十分应景的。
佛说,人生有四大苦: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放下,其实对于很多凡夫俗子来说都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旋涡中的人,因为放下对他们来说或许就意味着死亡。
汉献帝是汉朝实际意义上的亡国之君,按照正常的逻辑,像他这样的政治人物在失去权力的保护和利用的价值后,一般会被政敌杀之而后快的,但是汉献帝不光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得相当不错。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逻辑和原因呢?另外,汉献帝为何愿意把皇位让出去?为何不“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呢?没有选择玉石俱焚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或许,读懂了汉献帝才是真正读懂了普通人生活的内核。回归底层逻辑,回归平常生活,忘记自己是一个皇帝,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外在身份,这样的汉献帝或许才是真正离我们很近的历史人物。
简单介绍一下汉献帝的一生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投胎给皇帝做儿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被赐予了一场与生俱来的荣华富贵,但凡事皆有例外,出生在帝王之家有时候也不见得是个好事。
刘协的母亲是汉灵帝的王美人,受宠但又没有自保能力的美人活在后宫之中也是如履薄冰。王美人怀上刘协之后便遭到大将军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的忌恨,迫使其堕胎。也算是刘协福大命大,堕胎药失效,刘协还是顺利地生下来了。
不该生的孩子生下来了,那就总要有人为之付出代价吧!这个代价就是王美人一命换一命,为儿子的出生买单。何皇后派人在王美人的产后“营养口服液”中加了一些能要人命的添加剂,导致王美人一命呜呼了。
事后,汉灵帝虽然因为痛失爱妃而愤怒不已,但是碍于外戚何家的势力和已经被收买的宦官集团求情,还是赦免了元凶何皇后。
嗷嗷待哺的刘协被汉灵帝送往长乐宫交由董太后抚养了,自此,刘协就依董氏为外家,被称为“董侯”。这有点类似于“过继”。
待到刘协长到9岁的时候,他那个荒唐了一辈子的老爹汉灵帝突然感觉人间不值得,要去另一个世界领略不一样的风光了。临终前,汉灵帝确实是有心把皇位传给举止有度、端庄聪慧的刘协,但长子刘辩的身份优势和外戚势力摆在那里,奈之如何?
最后,汉灵帝到死也没有拿定主意要把皇位传给谁,而是把他所钟爱的次子刘协交给了自己最宠信的大宦官蹇硕守护后,便撒手人间了。
汉灵帝一走,熟悉的画面又来了,那就是“皇位争夺战”又爆发了。这个过程很复杂,就不赘述了,直接宣布结果吧,获胜方是刘协的哥哥刘辩,他被称为少帝。
少帝刘辩,内有母亲压阵,外有舅舅何进撑腰,就连宦官集团也与他们这套阵营关系很亲密,按道理是能够过上一段岁月静好的美好时光的。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汉末隐藏最深的那个男人频繁出招,让外戚何进和宦官集团陷入了“不死不休”的死循环之中,一举清掉了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集团。
但也就在那个男人以为大局已定,准备悠闲自得地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一个名叫董卓的霸道军阀强行把一切都占为己有了。包括被张让、段珪等宦官劫持出宫的刘协和少帝刘辩。
一举掌权的董卓开始迫不及待地想试试自己说话好使不好使,便中了汉灵帝的毒一样要废黜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也算是冥冥中完成了先帝的遗愿了。但董卓改立刘协为帝并不是因为刘协看起来有明君的潜质等原因,这个“无君无父”的暴徒是不会有这么美好的情怀的,他只是觉得年纪更小的刘协更好控制一些。
就这样,时年9岁的刘协以“汉献帝”之名登上了皇位,从而开始了他长达31年的傀儡皇帝生涯。
汉末大戏开演,汉献帝作为名义上的主角,但却根本没什么戏份,袁绍、董卓、曹操、刘备、曹丕等戏霸太特么能抢戏了。但是,不甘寂寞的汉献帝还是强行给自己加了几幕戏。
董卓时期,汉献帝没啥表现的机会,因为那货动不动就拔出宝剑问:“你要试试我的宝剑是否锋利吗?”实在太吓人了!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策反三姓家奴吕布先生,顺利干掉了太师董卓,这原本也是一件为国除贼的大好事了。可惜的是,王允同志没有澄清寰宇的能力,却偏偏得了自命不凡的病,结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便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反攻进了长安,汉室权柄包括汉献帝的皇室人员再次落入了李傕、郭汜等西北军阀手里。
在李傕、郭汜等人当权时期中的公元194年,长安城中因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汉献帝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煮粥救济百姓,但因为粮食不够仍然有很多人饿死。刘协怀疑侯汶中饱私囊,于是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后可以煮出两盆,证实自己的猜测,于是责打侯汶五十廷杖。之后,长安城中饥民得到了救济。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等西北军阀因为日子越来越难过,于是又犯了“夫妻本是同林鸟,灾难到头各自飞”的毛病,全面内讧,李傕杀了樊稠,又与郭汜在长安城中各自拥兵相攻。
汉献帝想当和事佬,派尚书、侍中去居中调解,说不定把这事摆平能让自己的政治声望再上一个台阶呢,但已经杀红了眼的李傕和郭汜根本不买他这个名义上的老大的账。后来形势愈演愈烈,郭汜阴谋劫持汉献帝及王公大臣,但被李傕抢先一步。郭汜退居其次,只好劫持了其他文武大臣。
李傕、郭汜相攻数月,死者万数,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最后是在李傕部将杨奉、牛辅部曲董承等的护卫下,东归洛阳,兜兜转转又被曹操接到了许昌。
奈何曹操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迎奉汉献帝并不是想重振汉室,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再一次成为了傀儡。
而心智逐渐成熟的汉献帝无时无刻不在密谋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更重要的是皇室的尊严。奈何大势已去,胳膊拧不过大腿,他根本无力对曹操的控制进行有效的挣扎和反抗。
公元200年,也就是他到曹操那的第四年,此时的曹操正在积极应对北方袁绍的兵锋相逼,汉献帝希望能趁机摆脱曹操的控制,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这就是著名的“衣带诏事件”。
处处受制的汉献帝并没有就此屈服,他也曾跟曹操摊牌过,其实就是一种威胁。他对前来觐见的曹操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这话啥意思呢?类似于我们今天两个人干架时说:“你若认输给我当小弟,我保证好好待你;你若硬是要打,那打输了就别怪我了。”这一般都是弱者对强者说的话,没啥太大的实际意义。自此之后,曹操连觐见汉献帝这种表面文章都省了,免得你给我安排什么意外的惊喜。
建安十九年(214年),时年34岁的汉献帝作了最后一次挣扎,他通过自己的皇后伏皇后联系自己的国丈伏完密谋诛杀曹操,但事情再次败露。曹操直接代天子写好废黜伏皇后的诏书,安排人进宫搜捕伏皇后,将其幽禁至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
既然老是皇帝身边的女人出问题,那就把汉献帝身边的女人尽量都换成自己的女儿吧。公元215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曹节为皇后。与此同时,曹操还有多个女儿入宫嫁与汉献帝为妃。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加九锡称王,标志着他彻底从脸面上都公开不把汉献帝当回事了。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曹家吞并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在小人出面相逼的情况下,汉献帝迫于无奈禅位给了曹丕,大汉彻底改朝换代。
所幸的是,曹丕登基之后没有残暴地倒行逆施,而是尽最大可能保留了汉献帝的体面,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汉献帝“蜗居”山阳城中时,利用其在宫中所学的医术广行善事,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比如“中药不还价,针灸不要钱”据传就是因汉献帝而起的;还有称父亲为“大”,称母亲为“美”,也是因百姓称刘协为“大人”,曹节为“美人”而慢慢衍生出来的;以及叫外公外婆为“魏公、魏婆”、“娘瞧闺女”等民间习俗,也都是人们纪念汉献帝而兴起的。
公元234年,汉献帝寿终正寝,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并立刘协的嫡孙桂氏乡侯刘康为山阳公。这或许是汉献帝命运多舛的一生最后的归宿了,一个末代皇帝,能得以善终,能享受皇帝尊严,还能保佑其子孙世袭爵位,这在你死我活的封建权力游戏之中并不多见。
汉献帝一生的分析汉献帝的一生看完之后是让人不胜唏嘘和感慨的,从色彩和性质来讲,其实是有诸多和我们普通人极其相似的,各种各样的无奈、各种各样的沉重、各种各样的挣扎、各种各样的妥协……因为残缺而真实,因为沉重而释然,因为悲悯而圆满。
汉献帝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本是帝王贵胄,奈何命运多舛;本无帝王之资,却因缘巧合当上了皇帝;虽有明君的潜质,却处于无力回天的旋涡;纵有振兴汉室的抱负和斗志,却因大汉病入膏肓、自己势单力薄而徒增烦恼……不是汉献帝不作为、不想作为,而是他生错了时代和环境,从而承担了错误的“角色”。生来被列入“主演”的演员表,但是剧本却掌握在走马观花的导演手中,他的戏份是可以被随意删减的,能不能演出彩,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总的来说,汉献帝的一生,应该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极致,并取得了最好的结果。这就是他即便是一个“亡国之君”,但依然被后世人所怀念的根本原因。相比较而言,同时代那个“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虽然也有类似的结局,但因为他在漫长的人生之中缺乏了进取奋斗的积极因素而相形见绌。
汉献帝刚一生下来,母亲王美人就遇害了,这对他来说,这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情感和人格上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在那步步惊心的政治利益上也是一种先天性的短板。为啥?皇权争斗之中,外戚的角色为什么那么重要?真的只是因为皇帝喜欢胳膊肘子往外拐吗?而是因为外戚是拱卫皇权的一道重要的屏障,汉献帝一生下来就失去了这一道保护符。
虽然父亲汉灵帝内心之中更偏爱他,虽然奶奶董太后对他教育有方,但是这些都是无法弥补一个孩子在幼年丧母后心理上对安全感的缺失的。众人皆言,刘协从小就举止有度、端庄稳重,但大家反过来想一想,什么样的孩子才会有这种类似于“早熟”的表现?类似于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看起来是一种欣慰,但想起来却是一种心酸。
汉灵帝其实临终之前是不应该动改立的心思的,不是说他不应该把更适合当皇帝的次子刘协推上皇位,而是权力这玩意是需要根基和实力支撑的,当时飘如浮萍的刘协是没办法坐稳皇位的。把一些让别人眼红的东西交给一个没有保护它的能力的人,那不是馈赠,而是变相地陷害。汉灵帝如果真的是一个有为之君,真的想为刘协开辟一条人生新道路,就应该早早地为刘协铺路、造势,而不是临门一脚,寄希望于一个能力和实力皆有限的宦官蹇硕,以及董太后那些过气的外戚。
好在大汉气数已尽,少帝刘辩也只是在皇位上过了一把瘾,何进和“十常侍”在权力的舞台上也只是昙花一现,否则,刘辩和刘协的手足相残将难以避免,刘协大概率会被刘辩背后的势力找个理由斩草除根掉。
后来,董卓入京乱政,因为年少,被认为好把控,给了刘协一个重新开局的机会,代价就是哥哥刘辩被残忍地杀害了。
活着就有可能,但不代表活着就是希望。刘协其实一直在为那微乎其微的大汉希望之光而默默努力着、忍辱负重着,只奈何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他已无力回天。
他赈灾责官是仁慈其实也是想亲近和借用民心。他派刘虞之子刘和出京联络,是希望借助宗室外力来摆脱困境。他居中调解李傕、郭汜的内部纷争是想通过做人情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他顺应曹操是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洗牌,再次开机重启。他拉拢“落魄贵族”刘备,尊其为皇叔,密谋“衣带诏事件”,是想为希望之光做最可行的时机争取。他苍白无力地“怒斥”曹操,是外强中干地维护着天子脆弱的尊严。他联系伏皇后的父亲伏完密谋政变,是最后一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绝地反击……
然而,这些都不是汉献帝身上最为难能可贵的,汉献帝身上最为动人的,其实他经过上述种种挣扎之后而选择禅让,然后心平气和地安度余生。这是一种释然,也是一种洒脱,更是一种领悟。
一个人,要真正放下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名利,是很难的,尤其是自己为之努力奋斗过的权力和名利。不曾爱过,或许放下就放下了;曾经爱得深沉,放下真不是那么容易。即便有时候放下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即便放下是特殊环境下最理性的最优选择,但是不甘、不舍、不愿的心魔会让很多人走火入魔的,但汉献帝没有,他做个安乐的山阳公,然后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做一些于己于民有益的事情。这是他高于刘禅等其他亡国之君的地方。
失败的人到处都有,亡国的君王也处处可见,人生不顺意的人更是十之八九,有些人气急败坏,有些人破罐子破摔,有些人意志消沉,有些人消极避世,有些人开始负面思考……但像汉献帝这样始终热爱生活的人,真的不多见。恰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中的一句话: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汉献帝就是这样的人。
其实,我们再回顾汉献帝的人生剧本,这就是一个根本无法成功演绎的剧本。不是他没有能力、理想和情怀,而是现实从来不会给他表达和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他尝试过反抗、谋划、争取,但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一切皆是徒劳。用一句话来概括汉献帝的一生,“尽人事,听天命”或许是最合适不过了。
如何评价汉献帝?汉献帝这个人作为皇帝,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不管怎么说,大汉400年的国祚就在他手里没了的。如果按照人们喜闻乐见的“成王败寇”历史逻辑,他无疑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但是,这个人大家真的没必要去黑,因为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的人,聪敏、积极、豁达、宽仁、平和、善良……几乎所有的亮点都时隐时现地在他身上闪烁着。
而且,从广义层面上来讲,汉献帝更加是活出了我们现实之中大多数人应该活出的模样。
谁的人生没有几个五彩缤纷的美好梦想?但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逆天而行,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谁真的甘心在现实和环境的束缚下,成为没有主观空间的行尸走肉?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尽情地自我发挥?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很多人到了中年,感觉生活是那么的沉重、人生是那么的无奈,其实我们不都是另一个汉献帝,只是我们每个人穿的外衣不一样,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我们都是普通的奋发向上的平头百姓而已。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或许以“君子之道”去看待那段历史会渐行渐远的。但是,我们反观汉献帝的一生所为,真的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这是一种难得的本真品质。
尤其是汉献帝历经磨难、饱受挫折之后,依然能够豁达、仁爱地生活着,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光辉。
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都摆脱不了“时、势、局”的制约,汉献帝在这几个关键点上,毫无半点优势,他的无能为力是上天注定的,我们无需过多去苛责他。正因是在这种绝境之中,他的坚持和抗争、仁善与理性,才显得格外的可贵。
时机上,大汉的国家机器运转了400年,积弊已多,很多事情不是他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当然,他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形势上,当时诸侯割据已成定势,大汉皇权名存实亡,无权无势的他实际上也是一个表面光鲜的“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的行动自由都没有。
局面上,皇室、朝廷、皇位等,对他来说是一个标签、一种身份,但更是一个牢笼。远看他是一只金丝雀,但总有各种有形的、无形的牢笼在控制他的翅膀,他无法展翅高飞,即便是蹦跶,也只能在那个封闭的有限空间里自娱自乐地蹦跶着,还不能动静太大。
也许,作为我们平常百姓,以审视自我生活状态的眼光去评价汉献帝,能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情绪。
再说到前面提到的结局类似的刘禅,他为什么得不到汉献帝类似的尊重和认可呢?因为他没有像汉献帝那样为自己的责任和情怀尽心尽力过。失败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奋斗过的失败。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则天下无完人。我们看待事物,一定要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这样才不会有失偏颇。点评别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客观地审视自己才是极为困难的,如果我们能把我们假想为汉献帝,搞清楚我们自己是否能比汉献帝做得更好的问题,或许我们就基本理解了汉献帝这个人了。
汉献帝在当了一辈子傀儡皇帝,最后被曹丕篡位之后,还能保持一颗慈善之心,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去与人为善,有多少人能做到?“乐不思蜀”的刘禅做到了吗?大部分人能做到不把自己受到的委屈和伤害转发到其他人身上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大家看看自己身边的人,那些饱受生活折磨,却永远对社会、对他人保持一颗善心,这种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
历史虽然有时候会遮遮掩掩,但它真实的逻辑永远是有迹可循的。很多人诧异,为什么汉献帝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还能在历史上享有较高的评价?原因就是他已经尽心尽力、至善至美了。
末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向汉献帝学习,生活或许会让我们遭遇各种不如意,但是我们永远不要把负面情绪或者失败原因强加、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去。结果固然很重要,但结果真的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董卓、李傕等人曾经控制了汉献帝,但是历史一阵风,他们又魂归何处?名归何处?不还是汉献帝的无形“生命力”更旺盛、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