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4年,即康熙三年九月七日,在杭州闹市弼教坊,清军警戒严密,仿佛如临大敌。放眼过去,数千铁甲骑士将一块四方空地团团围住。而杭州百姓近万人,则屏息静气、鸦雀无声。
在秋阳如血的照耀下,气氛紧张到令人窒息。此时,有五人穿着明朝服饰,长袍大袖,乘轿而来。要知道,在清朝初年,朝廷杀人无数,但犯人能乘轿至刑场受死的情况极为罕见。而这五人中的主角,正是明朝最后一位英雄——张煌言。
随着炮声响起,清朝监刑官举旗示意行刑开始。
然而,刽子手却态度谦卑,请求张煌言坐下受刑,而不是命令他跪下。从官罗伦与张煌言并肩而坐,两位明朝武将叶云、王发则面向张煌言跪下。还有年仅十六岁的仆童杨冠毓,面对刽子手高声抗辩道:“我不跪!”他坚定地站在主人身边等待行刑。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五人依旧严格保持着明朝的礼仪和秩序。
张煌言望着远方的凤凰山美景,不禁叹息道:“如此大好河山,竟被胡虏占据,满目腥膻!”
随后,他口占《绝命辞》:
“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话音刚落,利刃挥下,鲜血四溅。张煌言的名字,继文天祥、史可法之后,成为又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之上。
杭州城内,哭声震天,白昼突降大雨,天地昏暗。负责监斩的清朝汉官与满族将领面面相觑,神色慌张。
张煌言,字玄箸,号苍水,宁波鄞县人氏。他出身普通,是明末的一名读书人,并非达官显贵之后。当清军以剃发令在江南大肆屠戮时,他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抗清复明的大业。他与其他志士共同拥立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在江浙地区高举复明旗帜,虽屡战屡败,却始终不屈不挠。
舟山失守后,张煌言与张名振护送鲁王前往郑成功控制的地区避难。张名振去世后,张煌言成为鲁王残部的主要领导人。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王时,张煌言也被授予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之职。在郑成功的长江战役中,张煌言率本部数千兵马先行西进,为郑成功开辟上游战场。他的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迅速收复了芜湖、宁国、太平等地。
然而,随着南京之战的失败,郑成功擅自撤退,导致张煌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即便如此,张煌言仍保持镇定,下令凿沉剩余战船,率领残部登上陆地,在湖北与安徽交界的英山、霍山一带艰难周旋。
面对清军的重重围堵,他的随行人员逐渐散失。但张煌言凭借坚定的意志,历经安庆、建德、祁门、淳安、义乌、天台等地,步行两千多里,最终重返浙东沿海地区。当地百姓得知张煌言奇迹般生还,无不悲喜交加。
张煌言再次举起义旗,集结兵马,以台州临门岛为据点,持续展开反清复明的军事行动。然而,清军势力强大,在推行“迁海”政策以围困义军的同时,不断推进攻势,四处抓捕屠杀抗清人士,并逮捕了张煌言的妻儿,囚禁于宁波监狱之中。
郑成功在屡战屡败后,计划退居台湾,远离大陆。
张煌言对此深感忧虑,急忙派遣使者送去紧急信件劝阻,强调“军有进寸无退尺”,若退守台湾,未来金门、厦门将难以守住,必然导致天下志士对抗清复明失去信心。然而,郑成功并未采纳他的建议,毅然扬帆离去。
当时,张煌言已率军抵达福建北部的沙埕,准备与郑军会师。得知郑成功离去的消息,他内心的失望可想而知。1661年,永历帝在云南被吴三桂俘获。次年,永历帝遇害,郑成功也因病去世。
张煌言随后向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提议,重新拥立被郑氏家族软禁的鲁监国朱以海为帝。但郑经性格冷酷,如同其父,不仅对鲁监国的生活供应常常不足,更无意将其拥立为帝。
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张煌言仅带着少数兵士,坚守于浙江沿海的偏远荒岛,继续抗清。
清朝浙江巡抚张杰写信试图诱降张煌言。张煌言始终不为利诱所动,他在回信中表明,若清朝愿意割让沿海地区给明朝残余势力,双方能够保民息兵,让明朝余部享有与朝鲜同等的地位,他个人可以挂帆远去,不再与清廷对抗(《海东逸史》)。
然而,这种缓兵之计自然被对方识破,但张杰也不得不对张煌言对明朝的忠诚表示深深的敬意。
1662年年末,郑成功辞世半年之后,鲁监国朱以海因哮喘病发作,在被软禁之处撒手人寰。
至此,张煌言内心深处那最后一点复明的希冀也彻底化为泡影。他满心悲怆地对身旁之人说道:“我之所以始终奔走相待,徒然令麾下将士饱受困苦却仍不愿离去,只因主上(鲁监国)尚在人世。而今已至此境地,又还有什么盼头可言呢!”
有部下劝他率领众人乘船前往台湾投靠郑氏,但张煌言拒绝了。“苟且偷生、延长岁月,不如就在此地,以死明志!”
于是,张煌言在悬岙岛解散了军队,仅带着十多个随从隐居于山上的茅屋中,这间茅屋紧邻峭壁。
不久后,张煌言与众人商议,决定剃发出家,前往普陀山,静待时局变化,伺机再起,以图复明大业。
在这座荒岛上,张煌言创作了《满江红·怀岳忠武》一词,抒发自己复国雪耻的壮志豪情: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秦关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不久,张煌言手下的一名小校叛变,投奔清朝浙江总督赵廷臣并告密,导致大批清军前来搜山。
毫无防备之下,张煌言被清军俘虏。他被押送到宁波,而清朝总督赵廷臣曾与张煌言有过海上谈判的经历,因此对张煌言十分礼遇,设宴敬酒,问候道:“张老爷别来无恙。”
然而,张煌言拒绝入席,正气凛然地说道:“我父亲去世无法安葬,国家灭亡却无力挽回,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只求速死,不必多言!”
一同被捕的罗伦见状大声说道:“张公只求一死,何必与这些猪狗之辈废话!”
赵廷臣识趣地安排重兵护送张煌言乘坐大轿前往省城杭州。
临别故乡之际,成千上万的乡亲哭泣着为他送行。张煌言写下了《甲辰八月辞故里》一诗:
二十年间事堪嗟,国亡家破奈若何。桐江不是严光隐,震泽空留范蠡波。
生愧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孤臣本是忠贞志,岂望千秋青史传。
在船行途中,夜深人静时,张煌言忽然听到有人低声吟唱《苏武牧羊曲》,他立刻起身相和,歌声慷慨激昂。仔细一看,原来这名唱曲之人是看守士兵中的史丙。
张煌言明白对方“劝降”的意图,他正色道:“你真是个有心人!但请放心,我身为大明兵部尚书,必定以身殉国,含笑九泉,绝不会给大明朝抹黑!”
进入杭州后,张煌言写下了《入武林诗》,进一步坚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国破家亡欲何归?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岳飞和于谦这两位先烈成为了张煌言的精神支柱。
清朝的浙江巡抚张杰亲自迎接,并以贵客之礼相待。
张煌言不卑不亢,与清朝督抚官员平起平坐,寒暄闲谈。张杰等人深知张煌言忠心于明朝,难以被劝降,因此在会面过程中只谈论一些海上的闲事,完全不敢提及招降之事。
交谈之间,有不少曾经是张煌言部下、后来投降清朝的人前来拜见,他们均流着泪行礼。
对于这些人,张煌言只是略微点头示意。
经过长时间的叙谈,清朝巡抚张杰终于开口劝说道:“张老爷,如果您愿意归顺大清,富贵功名唾手可得!”
张煌言听后脸色骤变,起身斥责道:“这种话怎么可以对我说!我只求速死罢了!”说完便离开了座位。
清朝官员将领们纷纷离席恭送,场面沉默许久。张杰随后下令,将张煌言以及被俘的其他人软禁在一座豪华住宅中。
清朝的文官武将对张煌言降清一事劝说不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深知张煌言的凛然大义。在之前的书信往来中,张煌言就已明确表达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
张煌言写给清朝总督赵廷臣等人的信中提到:“你们为新朝效力,我是明室孤臣,所处时代与立场不同,志向自然也相异。功名富贵对我来说如浮云一般,成败得失全凭天命。我宁愿做文天祥,绝不做许衡;如果要做刘秉忠,那为何不做陆秀夫呢?”
在被软禁期间,张煌言曾打算绝食以殉国。他的参军罗伦劝阻道:“大丈夫为国尽忠,任由他们处置,只要死得明明白白即可。您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罗伦本是镇江的一位书生,在南京之战时开始追随张煌言。郑成功撤退时,他曾驾小舟追赶,并劝说道:“您的兵力尚强,不应因小小的失败就退却。清兵胜利后必定骄傲松懈,如果您现在回师反击,一定能够攻破南京。”
然而,郑成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罗伦在船上跺脚痛哭,令士兵们深受感动。有这样忠诚之士的陪伴,张煌言心中想必更加坚定。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张煌言始终保持方巾葛衣的装束,面向南方而坐,以此表达对故国的忠诚。临刑前,他从容不迫地写下两首诗,彰显其坚定的气节:
其一
苟活片刻亦求存,吞炭吞毡岂足论?愿如臣靡兴夏祀,唯凭帝眷答商孙。
衣冠尚带云霞色,旌旆犹留日月痕。幸成孤忠同硕果,正气长留天地间。
其二
难堪屡遭困厄身,四顾苍茫已九死。空怀问鼎挽狂澜,徒留螳臂挡车轮。
曹社有鬼谋未浅,秦廷无人哭何深!红羊换劫时运改,黄云白草待新春?
这两首诗仅见于《明秀南略》,未见于其他史料记载。
"螳臂挡车"常被用来形容不自量力,但在张煌言笔下,“姑留螳臂强当轮”却展现出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精神。
张煌言就义一事,曾让清朝高层陷入长达一个月的争论。有人主张将其押送京城处斩,以示庄重;有人建议释放以招抚南明余部;也有人认为应暂时羁押于杭州,静观其变。最终,清廷权衡利弊后决定:“解京恐途中生变,久押又恐遗患无穷,不如立即处决。”
清廷担心在将张煌言押送至北京的途中会出现劫囚车的情况,同时也害怕将他关押在杭州会成为明朝遗民心中的希望象征,权衡之下,最终决定采取处决这一手段。
古语有云:“赴死易,成就事业难。”对张煌言而言,为天下献身并非终点,他的牺牲反而激发了大汉民族的浩然正气。他以生命践行理想,追求仁义,为正义而献身,以忠诚殉国,铸就了中华英烈史上又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张煌言遇害后,由于其妻早已在三天前被清军杀害,他的遗体由宁波同乡出资安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到了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追赠张煌言“忠烈”谥号,因此其墓碑上刻有“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
张煌言堪称一代完人,然而如今了解他的人却少之又少。在他的故乡宁波,游客们熟知天一阁与保国寺,却鲜有人听说过“张苍水故居”。即便有人注意到这个指示牌,恐怕也难以知晓“张苍水”是谁,甚至可能误以为那是某位红顶商人的宅邸。
当下提及南明历史,人们往往对李香君、顾横波、柳如是等秦淮名妓更为熟知,她们因《桃花扇》等经典剧作成为舞台上的耀眼主角。而张煌言、张名振、夏完淳这些为抗清复明付出生命的英雄人物,却鲜少被人提及。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大清皇帝的文治武功屡见不鲜,却难觅张煌言的身影,甚至没有一部专门以他为主角的戏曲或电视剧。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期。从1618年到1664年的四十六年间,有明确记载的背明降清的“贰臣”共有136人,而为明朝殉节的忠臣孝子则多达3787人。这一数据并非出自明遗民的主观杜撰,而是清乾隆年间官方编纂的《胜朝殉节诸臣录》中的统计结果(其中“胜朝”即指被推翻的明朝)。
这些忠烈之士,无论是封疆大吏还是平民文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皆表现出临危不惧的精神,他们挺身而出,面对艰难困苦毫不退缩,最终以生命践行了忠诚与气节,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坚韧与不屈。
山河同悲!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信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李永芳、孔有德、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许定国、郑芝龙、孙可望、骆养性、冯铨、孙之獬这样的贰臣逆贼,他们背叛祖国,残害同胞,其卑劣的人格在张煌言等忠义之士面前显得尤为肮脏。
国家与疆域的概念随时代变迁,朝代更迭,政权对峙,然而正义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及纲常伦理,应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或许有人会提出:“历史上女真、契丹、匈奴等少数民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岳飞、文天祥、张煌言等人难道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吗?”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如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满蒙回汉各族人民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然而,那些民族英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出的保家卫国之声,绝不能被故意遗忘或歪曲。历史上的忠奸善恶是非,不会因为民族融合的大潮而完全消失。
这并非民族偏见的问题,而是关乎民族大义与道德价值取向。张煌言等人反抗清廷暴政、争取民族自由的壮烈事迹,将永远照亮后世中国人的心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