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黄县仙岩山,有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足以让您前去探究

征途所见所感 2021-07-25 08:11:54

江西抚州宜黄县城西北郊两公里处的凤冈镇黄陂桥村,有一处丹霞地貌的巨大石山,叫仙岩山。此山耸然而立,横亘东西。在该山的山腰有一奇特的天然岩洞南北对穿,俗称“仙洞”。此处树木茂密参天,修竹亭亭玉立;泉自地心涌,水从石上流。此水取之煮茗,则茶芳香持久;酿酒,则酒香浓郁。洞内有天然仙石床、石桌、石棋盘,相传是当年道家陈博老祖下棋的棋盘。真可谓洞天福地,故又名“仙洞山”。

在仙洞北端不远处,有一石碑,碑上写有“读书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据说是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少年时曾在此洞读过书,至今还流传着王安石读书入迷的故事。

据清同治《宜黄县志》记载:北宋年间(1034年前后),王安石才1 3岁,自临川肩挑竹制书箱,慕名来到仙洞向宜黄饱学隐儒杜子野(又称梦周先生)拜学。江西宜黄中港人,北宋乡贤隐儒杜子野,自幼勤奋,以博学闻名,在此设书院授徒,王安石见先生学问渊博,教授得法,觉得如鱼得水,不分昼夜发奋苦读。

古时,书院中的煮饭任务由学生们轮流值班。一天,王安石读书通宵达旦,直到旭日临窗,桌上依然一灯如豆。这天,王安石竟把值日煮饭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当先生前来查问时,王安石才从书中醒悟过来,急忙跑到山下村里去借火。当他取火回洞后,先生又气又笑地说:“你怎么会去舍近求远,难道桌上读书灯不能点火?”并罚他以“误炊”为题,赋五绝诗一首。王安石应声吟咏:“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 从此,王安石读书入迷,忘记灯是火的故事,至今被人们当成佳话流传。而王安石当年面壁苦读的这个石窟,从北宋至今,一直被人们称为王安石“读书堂”。在石窟内壁上,还可看到“读书堂”三个颜体大字,为南宋右谏议大夫李郗石刻遗迹。

在仙岩山北壁左侧,有一个小山坡,登上60多米长的石阶,有一个六角彩色凉亭,名为红龙亭。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慕名游览仙洞寺,他兴致勃勃地赞颂仙洞寺:“……入山,得仙岩,高峙锦屏,上穹下通,其西垂忽透壁为门。穿石而人,则众山内閟,若一另一世界。是岩甚薄,南面壁立,北面穹覆,其穿透多隙,正如虔之通天岩,岩之最奇者”,并载入他的《徐霞客游记》。

仙洞山过去并没有庙。直到明宣宗时(1426—1435年),有一个叫慧明的和尚云游至此,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静,是传经讲佛的胜地。遂四处募化,修成南、北二庙。南庙二层,塑十八罗汉、雷公、电母诸神;北庙三层,塑如来、观音等佛。两庙均有画栋而无雕梁。因庙宇建在空洞内,洞顶石壁即为屋顶,无须盖瓦,在建筑上别具一格。庙修成后,招来不少善男信女到此祈求来生之福;也引来众多的骚人墨客到此游山赏景,题诗作赋。庙宇虽屡遭兵火之灾,却几经修复。

“文革”时期,“仙洞”庙宇遭摧毁,佛像被砸烂,树木被砍伐。但“仙洞”内仍存石床、石桌、石棋盘,《读书堂》石碑犹存,尚能供人们凭吊玩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仙洞古寺重获新生,2006年2月正式批准为开放寺庙。近年来,在信众的资助下,寺庙得以恢复,建成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卧佛殿、藏经楼等,还建了84尊菩萨、约100米长的佛像长廊。

在“读书堂”遗址前行数十米,还有一处长方形水池,一汪清水清澈见底,周边水草稠密,将水池装点得极具画面感,这就是“洗笔池”,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洗墨池”。据说少年王安石想找到一支生花的笔,以写出锦绣文章,向杜子野先生求教。先生拿出一大捆毛笔说:“你用这些笔写文章,写秃一支换一支,一直写下去,就能找到它。” 王安石自此发愤苦学,终于写秃了所有的毛笔,把洗笔池的水染成了黑色,也成就了自己满腹诗文、锦绣文章。王安石是“临川才子”的楷模,因少年王安石在此读书多年。如今,许多本地小孩中考高考前,都会来此用手沾沾池水,沾沾这里的“才气”。

在宜黄的坊间,当地百姓有关乡贤隐儒杜子野和北宋文学家、“临川才子”王安石的故事还有许多,仅在仙岩山就不胜枚举,人们口口相传,渐成演义。宜黄县在依托此历史文化背景,深挖文化资源,这些趣闻轶事,有待时机,向外界亮出更多的精彩。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