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黄土岭,有一座老屋“百忍堂”,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吗

征途所见所感 2021-05-25 21:25:52

在安徽省潜山县余井镇黄岭村,有一座张家老屋,名为“百忍堂”,这里就是被尊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的旧居。据说,张家祖先从江西迁到潜山时,人生地疏,碰到不少麻烦,靠着谦和忍让,才支撑起家业,所以取名“百忍堂”。“百忍堂”有两副祖传的门联,百余年前贴上去后再也没有更换过,一副为祖先堂屋的“孝友传家书百忍,文章华国鉴千秋”,一幅为堂屋的“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且看花”。

2018年10月12日下午,我们几位南昌朋友,相约去安徽天柱山游玩采风。当日,我们从江西九江出发,行驶130多公里,抵达天柱山脚下的潜山县城,见天色已晚,便找了个旅馆在此住下。晚饭时,听饭店老板说,张恨水故居离这里10公里的车程,便打算第二天前去参观。

张恨水曾用过“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天柱”等笔名。然而,这位1895年出生的潜山人直到10岁时,才首次踏上家乡的土地,在天柱山(旧称“潜山”)下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以及中年的部分岁月。他初次提笔作诗,是在潜山;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在潜山;最留恋的书房即“老书房”,是在潜山;他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在潜山。

张恨水故居背靠秀美的长春湖的大坝,一个巨大的展示牌立在停车坪旁,告知人们这里是张恨水故居,并立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

张恨水故居,叫“百忍堂”,当地人也称“黄土书屋”。这是一幢典型的皖西南民居特色的8间瓦屋平房,门前青石板铺地,四周绿树围合,小院内的围墙用鹅卵石砌成。在张恨水的“老书房”窗外种有一棵古桂。据悉:这里原是鸡鸭们的歇荫处。喜洁爱静的张恨水住进来后,把家禽驱逐一空,还搬来一口大水缸,养了十几尾从山溪里捕捉到的鱼。显得十分清雅。

张恨水(1895年-1967年),原名张心远,“恨水”之名。取自南唐李煜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889年5月18日,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市信州区),整个少年时代,他一直随着当税官的父亲往来于江西黎川、南昌、安徽的潜山之间。

张恨水自幼聪慧好学,记忆力超人,6岁启蒙私塾,不到半年,竟读完了12本书。而他过目不忘的本领,更让他得到“神童”的美誉。一次,母亲想考考张恨水,对他说:“拿一本没读过的书来。”张恨水送上书,母亲顺手拿起一把纳鞋的锥子,使劲朝书本扎下去,扎透了半本书的样子,说:“今晚你能把扎透的地方全背下来吗?”张恨水毫无难色地拿过书,回房间了。第二日清晨,他果然一气背完,一字不差。

图为:安徽潜山县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

张恨水10岁那年,随父亲到江西黎川赴职,旅途中,他意外地发现四叔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残唐演义》,全然不顾窗外青山绿水。因耐不住好奇,张恨水凑上前去,立即就被其中热闹曲折的故事吸引了。小说里的故事,无疑为童年张恨水打开了另一片天地,原来在“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之外,还有这样一些趣意无穷的书。年幼的张恨水虽然对“小说”这一门类还没有多少清晰的认识,可是直观经历告诉他,这是一个他从未发觉的有趣世界。

图为:安徽潜山县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

到了黎川后,张恨水便开始有意识四处搜求小说来读,曾在数日之内,一口气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五虎平西南》、《野叟曝言》等小说。

读的小说多了,张恨水贮存的故事资源日渐丰富起来。创作的冲动激活了张恨水的灵感,小伙伴们穷追不舍地向他索听故事也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张恨水这位众人尽知的小说迷,也想在小伙伴面前卖弄一番自己的本领。开始,张恨水主要还从腹中取出“原版货”慰劳小听众。后来,他索性在故事“原汁”中掺进自己的创造。他常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一些新的故事,从而使故事更能适合小伙伴们的口味。小说宿命般地抓住了张恨水,也决定了他命运发展的方向:因此,张恨水后来的辉煌绝不是偶然的机遇使然,这在其早年的求学经历中早已埋好了伏笔。

图为:安徽潜山县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

张恨水一生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是其母亲包办的。在张恨水19岁那年,母亲决定为他定下终身大事,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心高气傲,又读了许多才子佳人的小说,憧憬着郎才女貌,因而对自己的伴侣要求很高。几经周折,媒人介绍了一位名叫徐文淑的女子,据媒人说,她也是潜山人,祖上是官宦人家,虽然现在破落了,但也还算比较富裕,人也很水灵。母亲不放心,还专门以“看戏”为名,悄悄地去看了一眼未来的媳妇。媒人陪着母亲,指着远处看戏的姑娘说:“就是那姑娘。”母亲抬眼望去,果然是个俊美的姑娘,清秀端庄,于是就订下了这门亲事。

图为:安徽潜山县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

此时的张恨水,并不愿结婚,尤其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可是他又不愿伤母亲的心,进退维谷之中,成亲的一天终于到了。村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客人们大声喝彩道贺,张家一片喜气洋洋。直到花轿进门,新娘被人搀扶着跨进张家的门槛时,众人才发现新郎官不见了踪影。全家慌作一团,客人们纷纷出门帮助寻找新郎官,最后总算在村外一座小山上找到了。在母亲和客人们软硬兼施下,张恨水无奈回家拜了天地、进了洞房。

图为:安徽潜山县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

此时张恨水心里尚存最后一点希望,母亲说新媳妇品貌端正,心灵手巧,纵然没有文化,以后还可以补习,怀着这最后一点希望,他挑开了新娘徐文淑的盖头;顿时目瞪口呆:面前坐着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丑姑娘。原来那天相亲时,徐文淑和表姐妹们一同看戏,媒人使了个“调包计”,将最好看的一个指给母亲,而母亲也就一厢情愿地把那位姑娘当作了未来的儿媳。

而此事张恨水并不知道,他无法想象,这就是将与自己“白头偕老”的妻子。他想要再次出走,但母亲流着泪的叮嘱仿佛还在耳边:“人已经进门,不能退呀,就算是替妈娶的吧。结发夫妻丑也好,粗布缝衣衣也牢。你认命吧,将来有中意的,你再娶一个。”犹豫再三,张恨水还是默默地退回屋里,这时,新娘子突然大声说笑起来,张恨水赶紧点灯一看,原来是新娘子正在说梦话。张恨水再也无法入睡,他一直坐到天明。后来张恨水的散文《桂窗之夜》中有这样一句“月圆之夕,清光从桂隙中射上纸窗,家人尽睡,予常灭灯独坐窗下至深夜”,回忆的正是这段新婚生活。

第二天,张恨水打扫出一间空房间作为书屋,又抱进去一大堆书籍,从此便常驻此间。他内心的痛苦和焦虑无法排遣,又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只好一头钻进这间老书房,闷头读书。书本可以使他走进另一个世界,让他暂时忘掉书房外的忧烦,使他得到精神的慰藉。

农村的夏天,蚊虫非常多,独自对着豆大的菜油灯火苦读的张恨水,两条腿被叮满包,奇痒难耐,于是他用木桶盛满清水,把双腿泡进去,这样蚊虫叮不着,又可以使自己不打瞌睡,常常苦读到深夜。

1914年,不甘示弱的张恨水再度走出家门,到社会中闯荡,从此过上漂泊流离的生活。此后,他曾多次返乡,每次返乡必会回到老书房闭门读书。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安徽老家,但他故乡“老书房”已成一片废墟,为此,张恨水感慨之余,还写下了《旧日书堂》七绝三首。

如今,张恨水故居,是2017年复建落成的。随着岁月流逝,少年张恨水亲手种下的牡丹、芍药、核桃以及那株“点缀文思”的老桂树均已不复存在,当年的书房也是后来复建的,但对张家的后辈,只要提起家乡的“老书房”,都有一种近乎神圣般的敬畏——因为张恨水曾在这里面壁苦读,足不出户地自修数年,奠定了他深厚的国学根基。正是从这间“老书房”里,走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小说家张恨水。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