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亦或“退”而结网?一场CBA季前赛引发的思考

曼走庄园 2019-10-15 07:26:01

说一个既真实又“悲伤”的故事:90年代初,俄罗斯就把前苏联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内部构造图以及人造卫星设计图、载人航天器结构图公布在互联网上。你没看错,世界上任何搜索引擎都可以查到当年俄罗斯官方公布的那些制造、结构图,而且绝不掺假!可直到2019年,能够自主研发这三项高科技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大概仅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和欧盟…

CBA季前赛一场“复仇之战”落下帷幕,上赛季两支在总决赛相遇的球队再一次聚焦了很多球迷的目光,最终广东111:109险胜新疆又一次笑到最后,缺少了球队核心易建联的广东队后卫赵睿全场得到35分成为了赢球的功臣,另一边周琦更是砍下21分16个篮板的大号两双数据。当然,我要先恭喜两位走出了男篮世界杯的阴霾打出了自己的真实实力,但你要是问我高不高兴?抱歉,真的高兴不起来。

赵睿全场仅仅出战28分钟,16投9中,三分球8中5,罚球13罚12中,得到全场最高的35分5个篮板和3次助攻,效率真的高;周琦出战32分钟11投5中得到新疆队最高的21分和全场最高的16个篮板并送出4次助攻和2次盖帽。说这场比赛就是赵睿和周琦的较量好像问题不大。要是把名字遮住,不告诉我是CBA的比赛,我还以为是科比打邓肯或者加内特的数据…

呃,假如没有经历过9月份的男篮世界杯的话,你让人现在评价这场比赛我猜很多人会说:这两人真强,不愧是国家队的!

问题有啥用呢…在世界杯赛场上我们这几个看似国内最好的球员取得了什么成绩呢?可以这么说吧,我们国家队员确实是国内最好的几位了,也不存在什么“走后门”的情况。但是我们这些个最强的球员凑一起放到世界大赛上并不咋地。

可能我们的球员个人能力、天赋并不差,至少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烂”,毕竟这场比赛也有好几个外援不是?但别说美国队了,欧洲队、南美洲队甚至非洲球队我们都打不过!

记得世界杯期间,阿根廷后卫坎帕佐曾被多家CBA球队拒绝的新闻满天飞,当时我并不相信这些“谣言”,不过事实好像真是如此。很多球迷在嘲笑、挖苦这些拒绝坎帕佐的CBA球队,而我更关心、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我们的联赛会拒绝坎帕佐这样的球员?又为什么他会在欧洲赛场、阿根廷国家队大放异彩?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给出的解释是他的身体天赋确实不好,身高仅有179,体重88公斤,臂展183,蹦得不高(能查询到的资料是垂直起跳84.6厘米,库里是90.17),作为对比,我们的赵睿身高195,体重90公斤,臂展不祥但至少有两米以上,弹跳则是公认的现役中国后卫里最好的(有说法是达到90+)。把名字和比赛录像隐去你会选择谁?不瞒您说,坎帕佐那个数据给我看我会以为是踢左后卫的…以我们国内包括很多球迷的眼光来看,绝不会选择坎帕佐!当然,前提是你不能事后诸葛亮。

而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CBA很多球队明白我们要的是个人能力,像坎帕佐这种没有身体、没有个人能力的球员在我们的联赛里派不上用场。或者说坎帕佐这种拥有“团队天赋”、“团队能力”的球员与我们的联赛球员“属性互斥”。

如果坎帕佐拎出来和赵睿打1VS1斗牛,通过这场季前赛以及查阅赵睿的各种数据之后,我猜赵睿会赢。但是5V5的话,毫无疑问坎帕佐的贡献、数据都会优于赵睿。

那么,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篮球理念究竟对不对?我们输给别人真的是因为“人不行”吗?篮球比赛是不是五个个人能力最强的人凑在一起就能打出好成绩的运动?

之前我就说过,我们联赛的引援模式和欧洲篮坛引援模式相去甚远,我们追求美职篮那种顶级个人天赋的单打怪,哪怕是过气的球星,因为我们只求卖票;而欧洲球队则不同,他们追求的是能够串联起球队、带动所有球员一起提高的外援,甚至土耳其俱乐部在发现艾弗森依旧只能靠个人能力帮助球队的时候将他按在了板凳上…

这次的禁播风波更让我感觉到不仅仅是我们的联赛,甚至我们球迷都对个人能力推崇有加,可以说中国篮球从上至下都已经将美职篮的个人英雄主义深深植入脑海。

以这场广东和新疆的季前赛为例,看到这场比赛的数据后我真感到有点奇怪,身为控卫的赵睿仅有3次助攻?广东全队16次助攻?新疆全队也是16次助攻?上个赛季广东队全队场均助攻22.9次联盟第二;新疆队上个赛季全队场均助攻则只有20.4次。美国人助攻统计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接球后运一次也算助攻,但是场均差距不会超过2次。可他们那么崇尚个人能力的联盟上个赛季场均助攻数依旧达到了24.6次,其中场均助攻数最高的球队更是能够达到29.4次。

欧洲篮球联赛如西甲最高球队助攻是19.3次;希腊联赛最高助攻是20.7次;法国联赛是20.2次。比我们还低?不过你要明白,他们每场比赛可是只有40分钟,并且攻防节奏比我们慢得多了!这个数据也许还不够直观,我们再来比较下各个联赛场均命中数/助攻数之比,看看谁更“依赖”团队:

西甲场均命中29.1次,场均助攻16.4次,每1.77次命中就有1次来自于队友助攻;

希腊联赛场均命中26.7次,场均助攻15.7次,每1.70次命中就有1次来自于队友助攻;

法国联赛场均命中29.4次,场均助攻18.3次,每1.61次命中就有1次来自于队友助攻;

欧联赛冠军莫斯科中央陆军是1.75次;

欧洲杯冠军巴伦西亚是1.46次;

可我们的联赛呢?场均39.0次命中数只有19.7次助攻数,每1.98次命中才有一次来自于队友助攻…

如果以美职联的攻防节奏和比赛时间为准,我们场均是20.76次助攻;西甲是23.22次;希腊是24.18次;法国是25.53次;莫斯科中央陆军是23.49次;巴伦西亚是28.15次。

看懂了吗?无论怎么排,无论你如何筛选,我们的联赛不管是平均数据或是顶尖球队数据,在助攻方面都是垫底的!而且实际上我们这些数据还有赖于外援的帮持,很多球队的本土球员平均助攻数还要来得更低…

欧洲、南美洲好像所有联赛都深知篮球的精髓(美国人也知道,同等条件的情况下他们的场均助攻数也比我们的联赛高了至少1次),就是说只有我们在一味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而忘了奈斯密斯博士发明篮球这项运动的初衷了?

回到本文开头的引言上,俄罗斯公开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构造图和原理,别说那些大国了,理应很多小国家举全国之力也能做出来啊?但这些东西真的不是你有图纸就能做出来的。来,我先给你一个原子弹构造图纸:

现在你会做原子弹了吗?不会?你当然不会,即便允许你造也很多国家举全国之力都造不出来。因为首先制造原子弹的重点在于铀-235,这需要巨量的铀矿石,自家如果不产就得去买;第二你要提取丰度超过90%以上的铀-235需要拼装出一个精密的大型离心机;第三启动一个离心机需要多少电呢?据称二战期间全美9%的发电量都用来提炼浓缩铀了…

所以,可能很多高中生都知道的“原子弹工艺流程”实际上对很多中小型国家来说就跟登月的难度一样没啥区别…

好像有点扯远了,不过这就是我想说的事情——我们就像是拿到了原子弹制造图的人(看到美国人依靠身体天赋打出最好的篮球),可是一番鼓捣之后发现根本就做不出来(我们的篮球还是不行),因为我们缺的是核心技术(篮球的最核心秘密就在于团队)!

真的,我觉得提高一个国家篮球水平就像在造原子弹一样,我们拿到图纸后“如获至宝”,在研究怎么精简重量、提升威力和研发后续投掷时所需要的轰炸机…自认为我们制造出来的“原子弹”会比欧美国家还要好;另一边欧洲国家的球队则是直接钻研如何提炼浓缩铀。因为他们明白有了核心的“浓缩铀”,制造出“原子弹”就和造普通导弹没啥区别。有了团队作战能力,即便每个球员单拎出来能力很平庸依旧可以在世界大赛上占据一席之地!

个人能力只是锦上添花,就像你为了制造出更好的“原子弹”做出的精简改造,可首先你得让你的“原子弹”能够引爆并产生核裂变啊?否则再便捷、外表再美观又如何呢?不过就是一个大号地雷甚至就是个铁坨坨…

其实不仅仅是篮球,我们国家很多大球类运动都不行(当然,我们国家的科技、军事那是一等一的),并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证据能够表明是因为人种问题导致这些需要对抗能力的运动就不行。毕竟我们的足球、篮球也曾辉煌过,毕竟隔壁的日韩男足球员身体条件还不如我们,哪怕真的因为这个原因也不至于差距那么大吧?甚至越来越大?

前两天林书豪的首秀也发人深思,一个在健康时可以说是全联盟最快的球员,尤其是第一步的启动步,可受伤后状态下滑没有球队签约,来到CBA之后又能呼风唤雨了…这也是黄种人啊?这个黄种人也曾在科比头上拿到过30+啊?这个黄种人也曾经刮起了一股“林旋风”啊?

可能人种在爆发力和对抗上确实有那么些差距,但我们也有耐力和协调能力上的优势。这些大球类运动很多时候确实比的是爆发力和对抗能力,但更多时候比的是耐力、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只不过因为缺少训练,我们丢了耐力和一些必要的基本功;只不过因为找错了培养方向,我们又丢了团队协作能力。

我猜说了那么多还是有很多人会反驳说:中国男篮队员也就在国内联赛威风一下,因为即便有外援也不是世界级球员,身体条件(人种)就注定了这样的成绩。

好吧,假设你说的都对,我们“抄袭”美国人的个人能力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已经可以宣告失败了,难道我们不是更应该寻求改变换一个发展模式?与其邯郸学步不如退而求其“次”?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整个中国篮球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崇拜个人能力、天赋,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崇拜过欧洲球队那种团队至上的篮球?即便在野球场,不传球、炫技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

究竟是文化输出带来由下而上的全民影响还是发展理念导致从上到下的全民共识?

究竟我们是在选拔人才的环节上出了问题还是在篮球培养理念上出了问题?

0 阅读:13

曼走庄园

简介:悬案、谜案、大案、奇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