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再回井冈山,费尽心力只为寻找一位军官,为何?

亦唐历史故事集 2023-11-11 15:10:05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5年5月,在完成南下巡视的工作之后,已经72岁的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同志回到了江西。此次回到江西,毛主席正是为了前往当年的奋斗之地——井冈山。

在湖南省委书记的陪同之下,毛主席经永新抵达井冈山地区。在阔别此地38年之后,已经年过花甲的主席又回到这片最早的革命根据地。

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始人,毛主席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热爱和无尽的回忆。其诗句“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便很好的展现了主席对往昔革命岁月的追思。

但一开始追思昨日,主席便不免想起一位故人。他不免神色凝重的对身边的干部问道:“还有可能找到卢德铭吗?”

卢德铭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份,竟让主席牵挂多年?他最终又能否被主席找到呢?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卢德铭的故事。

挺身革命

1905年,卢德铭出生于今四川自贡的一户附富庶家庭。其父亲卢安炳作为一位颇有才学的乡绅,极其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卢德铭从小就开始被父亲教育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在其六岁之时,卢安炳亲自将他送到私塾之中,跟随名师进行学习。

虽然卢安炳是传统乡绅,但他接受新事务的能力很强。在卢德铭私塾结业后,他的父亲便将他送到了新式学堂之中,学习西式文化知识。1921年,对中西文化粗有了解的卢德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高小毕业,成功考取了成都公学。

因为所处时代的关系,来到成都的卢德铭接触到了大量的“革命”思想和相关的文化资料。作为一位追逐知识、渴求进步的新式青年而言,这些革命刊物书籍,便是最佳的精神食粮。

在成都就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甚至还在此过程中了解到了共产主义理论。

越是对革命书籍研究阅读,他便对中国的糟糕社会看的更加清晰。在革命书籍的帮助下,最终卢德铭领悟到:只有反帝反封,将所有压迫势力打倒,才能够挽救中国!

这时的他,也不过十五六岁,但却已经对中国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发现需要用武力推翻反动势力,还中国一个太平天下。

1924年,听闻广州革命军创立黄埔军校,招收天下英才。他欣喜如狂,立即辞别家乡亲人,千里迢迢远赴广州。但因为川粤两地太过遥远,彼时的交通不便,他最终不幸错过了招生时间。

但心存大志的他不愿意就此放弃,开始四处托人帮忙,希望能够与孙先生见上一面。作为同盟会早期成员的李筱亭很欣赏他的意志,最终帮他引荐,与孙中山先生见面。

在听完卢德铭自述的经历后,孙中山先生也不愿意轻易放弃一位有志之士,于是便现场出了一道考题。卢德铭接过题目后挥洒笔墨,不久就将答案完成。孙先生看后十分满意,对其文采、认识都十分认可,最终将其破格录取为黄埔二期成员。

虽说是破格录取,但卢德铭的能力还是十分强悍,加上他本身学习天赋上佳,很快便在黄埔军校中脱颖而出。孙中山先生甚至还曾亲自表示黄埔军校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将卢德铭作为自己的榜样。

1925年,粤系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广州革命政府开始发起对陈炯明的东征行动。黄埔军校作为革命政府最为依仗的军事机构,自然也参与到了东征之中。

已经顺利毕业的卢德铭担任学生军队的侦探长,统帅几十名士兵,负责搜集陈炯明军队的相关军事情报。作为首领的卢德铭,在次过程中多次利用自己在军校内学到的化妆技巧潜入到陈炯明军中,获取了大量情报。靠着卢德铭小队的侦查,革命军将陈炯明手下的火力配置和军队分布摸得一清二楚,很快便平定叛乱。

1925年,北伐革命军重新整编,叶挺独立团就此成立。卢德铭凭借此前的功绩,就任独立团连长职务。1926年,北伐战争如期打响,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中战力最强的部队,作为先锋部队开始挺进。

因为独立团中存在大量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时人士,该团的战力远比一般的军阀部队强大的多。在北伐革命中,独立团势如破竹,打下了诸多名垂青史的经典战役。在作战过程中,卢德铭凭借其高超的指挥能力和过人的勇猛,被擢升为独立团一营长。

在北伐大军攻下武昌后,部队开始扩编。原独立团改编为73团,卢德铭就任团参谋长职务。

秋收起义

卢德铭受进步思想感召,开始投身北伐革命之中。当国共关系破裂,心怀志向的他将会何去何从,做出怎样的抉择?

1927年,北伐革民军将指挥部迁往刚刚占领的湖北地区。革命军的主力之一的张发奎部,为保障自身安全,成立警卫团。早在进入黄埔军校,便被周恩来亲自发展为党员的卢德铭,接受党组织的安排,成为了警卫团团长。

彼时国民党虽然已经发动了反革命军事政变,但武汉国民政府在明面上还是由亲近我党的国民党左派和中间派掌权。卢德铭便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警卫团中大量安插我党党员,为其他省份流亡的党员干部们提供了庇护之所。很快在卢德铭的帮助下,警卫团成为了一支实质上由我党控制的军事部队。

当年7月,汪精卫出尔反尔,开始卸下亲共伪装,在军队内部展开对我党的“清洗”。为对反革命势力做出沉痛还击,当年8月1日,我党发动武昌起义。卢德铭警卫团作为我党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欲参与此次行动。但因为途中遭到拦截,警卫团没能赶上起义,并且与起义部队失去了联系。

好在卢德铭虽然私自调动部队,但却没有做出过激举动,没有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怀疑。于是卢只好将部队带回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等待党组织的命令。

1927年9月,回到家乡湖南数月的毛泽东做好了一切准备,意图在湖南地区发起“秋收起义”。在湖南省委的帮助下,卢德铭警卫团与毛主席取得联系,表示要加入起义之中。此前毛主席正为起义部队缺乏作战军人而发愁,警卫团的到来可谓是解了主席的燃眉之急。

作为秋收起义唯一一支正规军事部队,警卫团受编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卢德铭任起义总指挥。虽然这支部队的战力很强,轻易的攻破了不少的敌军重地。但敌人在湖南的力量还是十分庞大,湘中地区的长沙,作为秋收起义的首要目标,更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

湖南各地起义的农民军队在国民党的痛击之下,也逐渐陷入低潮。而在这时,出身警卫团的干部余洒度却利用自己手下的重兵,胁迫主席众人坚持攻击长沙。幸好最终卢德铭利用自身威望将余洒度压下,停止了部队进军长沙的计划。

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行动,因为寡不敌众,以及部分干部的错误思想和行动,最终归于失败。

毛主席认识到在彼时的情况下,再坚持省委和中央进攻大城市的决定,已经没有了可能和价值。在经过于文家市数天的思索之后,毛主席终于做出决定,提出到远离敌人的深山之中发展,通过农村武装割据的形势,与势力庞大的敌人展开斗争。

卢德铭力排众议支持主席,率领手下大军随主席前往湘赣交接的罗霄山脉地区。

在文家市举行完南下罗霄山脉的会议之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在文家市当地的学校操场里为十分迷茫的士兵们鼓劲儿,向他们说明南下作战的重要意义。在台下听着毛主席讲话的众多士兵在主席的一番激昂陈词和卢德铭等军官的劝慰下,这才放下顾虑,重新燃起了革命激情。

英勇牺牲

卢德铭慧眼如炬,在革命斗争中,始终站在我党身边。当秋收起义失败,敌寇大军不断追剿,他又会为做出怎样的牺牲,帮助毛主席走上属于自己的革命道路呢?

尽管在毛、卢等人的带领之下,吃了败仗的起义军燃起了革命激情。但接下来南下江西的路却并不好走!

国民党在听闻毛主席率军来到湘赣边界之后,便立即通知湘赣两地的国民党军队,对起义残军进行围追堵截。起义军处发的浏阳方向,一支湖南地区的国民党追兵紧紧跟随而行。而江西方向,国民党也布置了数个团的兵力,在萍乡等地布防,等待起义军自投罗网。

在这样的危难境况下,起义军的行动稍有差错都会迎来灭顶之灾。为了隐蔽行踪和保存实力,起义军始终沿着湘赣边界的山区行进。

在抵达萍乡地区的上栗村后,前方侦查的起义军将士向主席报告称;县城中驻扎了国民党重兵,贸然通过很可能被察觉。主席只好率军转移至萍乡的芦溪地区宿营,准备在次日绕道前进。

1927年9月23日,天还没有彻底放明,主席便招呼起义军将士展开转移。因为数日的疲劳和长期被追杀的低落士气,负责侦查周边环境的部队出现了失误。

在部队刚刚行进了15华里之后,国民党军的保安团便从萍乡地区赶了过来,追上了镇守后方的部队。因为侦查失利,负责保护后方的第三团在发现敌人时,已经被国民党部队包围。在突袭之下,第三团损失惨重。

作为起义军总指挥的卢德铭,在此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他对手下的特务连下达死命令,要求众人带着毛主席安全撤离。而他自己则带着一队人马来到附近的一块高地,利用地势阻击国民党军。

在卢德铭的指挥下,溃败的第三团终于脱身,幸存的士兵开始向卢德铭手下集结。但因为事发仓促,带来支援的人手只有一个连,卢德铭等人最终还是陷入了苦战之中。最终在掩护第三团残兵撤退的过程中,卢德铭被敌军击中,一颗子弹贯穿其胸口,不幸壮烈牺牲。

卢德铭不幸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毛主席听闻此言顿时大怒,对负责侦查沿线敌军情况的团长苏东骏怒喝道:“把卢德铭还给我!”全军见此场景也不由默默落泪,为总指挥卢德铭默哀。

因为敌人的追兵实在追赶的太紧,毛主席等人没有时间再做停留,没能收拢卢德铭烈士的遗体。此后多年,主席虽然在井冈山地区斗争,但因为国民党的不停进犯,也没有机会寻找烈士遗体。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地区,追忆自己往昔的革命岁月。看到这井冈山地区的一草一木,主席便想到了曾经的艰难岁月。主席不仅想起了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卢德铭烈士,想起他还未曾找到的遗体。

伤心的主席不免向身边干部问起:是否还能找到卢德铭烈士的遗骸?众位干部不愿让毛主席失望,便对此展开调查。但经过一番搜查,也没能找到有关线索。

1977年,湖南省委为纪念秋收起义的五十周年,开始将卢德铭烈士作为秋收起义的精神标杆进行宣传。湖南省委为此特地命人前往江西,希望能够找到烈士遗体。

众人在烈士牺牲的芦溪镇采访了大量群众,最终找到了一位曾亲眼见过一位受伤军官的农民。最终在与这位老农沟通后,众人确定那位受伤的年轻军官正是卢德铭。

原来当年碍于国民党军政策,老农作为发现人,需要立即便将革命将士掩埋。于是年仅22岁的烈士卢德铭,就此埋在了老农田地之中,不为众人所知。直到50年后,已经近80岁的老农才得知当年自己掩埋了怎样一个英雄。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卢德铭烈士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榜样,为中国革命留存了火种。可以说没有卢德铭烈士的挺身而出,也许便不会有未来中国革命的辉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21

亦唐历史故事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