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古荡湾的王雵,童年记忆里充斥着稻田的泥腥味和父母的锄头声。这个清瘦的农家少年,12岁时迎来命运转折:浙江艺术学院招生老师下乡选拔,一眼相中他眉眼间的灵秀气质。
尽管父亲担忧“学戏吃不饱饭”,王雵仍攥着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赤脚走了三十里山路报到。
从芭蕾舞班转投越剧阵营,他展现出惊人天赋。17岁登台《胭脂》时,已能将风流倜傥的吴南岱演得入木三分。剧团老前辈回忆:“他练功房的地板常年结着汗碱,为练水袖把胳膊甩脱臼过三次。”
这份刻苦让他在23岁便成为红旗剧团台柱子,却在而立之年作出惊人决定——报考中央实验话剧院。
1985年的话剧《中断的电话》排练场,34岁的王雵接到改变命运的邀约。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献礼建党70周年筹拍《开天辟地》,导演李歇浦正为“青年毛泽东”选角发愁。副导演偶然看到王雵侧脸剧照,惊觉与1921年的毛泽东照片神似。
为贴近角色,王雵开启“自虐式”准备:剃掉浓眉,减重18斤,在韶山冲住满三个月,甚至学会用湘潭话背诵《沁园春·雪》。开拍当天,当他迈着毛泽东特有的八字步走进中共一大会址拍摄地,在场老革命后代瞬间泪目:“这就是青年润之的模样!”该片不仅斩获金鸡奖最佳编剧,更让王雵被中南海特批为“毛泽东特型演员”。
此后的王雵如同走进时光隧道,在《秋收起义》《井冈山》等43部影视剧中重现领袖风采。为精准捕捉不同时期的毛泽东状态,他建立万字角色档案:长征时期爱叉腰站立,延安时期习惯背手踱步,开国大典前夜会反复整理中山装领口。
2009年《建国大业》片场,58岁的王雵再现“重庆谈判”经典场景。导演黄建新要求他演出毛泽东面对蒋介石时的微妙神情——七分从容三分警觉。监视器后的陈凯歌感叹:“他连烟灰弹落的节奏都和史料记载一致。”这份极致追求让他成为唯一同时获得华表奖特别贡献奖和飞天奖的国家一级特型演员。
舞台上的王雵尽显领袖风范,生活中的情感轨迹却鲜为人知。23岁那年,他与越剧演员成郁馥结为连理,这位京剧名门之后为他诞下一子,却在16年后因聚少离多黯然分手。2001年,57岁的王雵与剧组化妆师贺亚琳低调成婚,这段相差19岁的姻缘始终未向外界公开细节。
退休后的王雵隐居杭州,每天清晨在西湖边打太极,下午雷打不动地临摹毛泽东书法。邻居常看见他拎着菜篮逛农贸市场,与纪录片《走近毛泽东》里挥斥方遒的形象判若两人。2023年8月12日,他在酒店浴室意外滑倒,后脑撞击大理石台面,送医途中仍念叨着未完成的《毛泽东在武汉》剧本。
王雵离世后,中国电影资料馆连夜整理出他参演的162小时影像资料。在《开天辟地》4K修复版首映礼上,92岁的表演艺术家田华含泪致辞:“他把自己活成了历史与艺术的桥梁。”
从西湖畔的越剧小生到横店影视城的“主席专业户”,王雵用四十年完成对历史人物的虔诚摹写。正如他生前在日记中所写:“每粘一次痦子,都是向伟人精神的再一次靠近。”这位把生命献给角色塑造的艺术家,终在观众的记忆长河中定格成不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