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京报报道“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引爆的网络舆情不断发酵,食用油安全面临的质疑越来越多。各油企也相继主动或被动公布了自己的食用油运输管理规定。
例如长寿花最先公布的相关内容。
从中,基本可以看出,品牌油企大都非常重视食用油运输环节的安全。有严格的规定。
1️⃣多家公司有自己的专用运输车队(船只),这些专用运输装置不会用于其他用途,运送食用油的流程是相对安全的。
2️⃣对于散装油的运输,各家也都有严格的规定。逐车查验、全程追溯,对查验、清罐、铅封、检测等全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
可以看出,在流程细节上,对安全都有考虑,甚至在一些细节上,制度非常“严苛”,而且这些已经成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共识。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规定在一些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在多个环节有漏洞。尤其是在外卖散装油上,检测趋于表面化。
针对“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希望调查组的调查能推动中国食用油的安全上一个新台阶。
鲁花集团对外公开了企运输管控的细节,我们看看其中包括哪些内容:
1️⃣ 首先使用公司自有食用油专用罐车用于食用油运输业务(注意,“首先”,部分媒体理解为只用自有专用车,初中语文需要补课了)。
针对第三方油罐车,2️⃣必须使用食用油专用罐运输食用油;3️⃣遵循“三不”原则:装过转基因食用油不用,装过毛油或低质量等级食用油不用,装过其他油种食用油不用。
4️⃣过程监控:装油前,需对食用油专用罐车油罐内外壁进行彻底清洁干燥。油品运输全过程 GPS 记录。对入厂食用油专用罐车,逐车验车、查验铅封,油品取样检测,不合格的拒收处理。
也是非常严格的。有使用第三方油罐车,但有严格规定。且对装油全过程都有监控。如果这些规定都能执行到位,鲁花出品的油还是有保证的。虽然不能保证清洁彻底,但由于严格禁止罐车混用,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小。当然,前提是“执行到位”。
我们再看看陷入混用物流质疑的金龙鱼是怎么说的:
至于自媒体报道中的货车轨迹,金龙鱼表示,该车曾在集团旗下武汉、陕西工厂卸货,就此特别说明如下:
1️⃣涉武汉工厂行程为该车注册后第一次运输,即装运时为新车状态;
2️⃣涉陕西工厂行程,装运前,装载工厂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核验了其罐身的食用油标识及前载的书面盖章证明件,并进行了清罐、验罐,检验合格后方进行了油料装载,施铅封后发运;
3️⃣油品到厂后,收货工厂验证铅封,并进行了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安全、质量各指标检测,产品品质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4️⃣从装车到卸车,形成了完整闭环,产品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企业充分履行了监管责任。(第一财经)
看似也是非常严格的。但与网络曝光的物流流程看,虽然“产品品质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但并未能避免油罐混用。例如装运前,核验了其1️⃣罐身的食用油标识及2️⃣前载的书面盖章证明件,并进行了3️⃣清罐、4️⃣验罐,这四项全部“检验合格”。但从该车的行程看,很难说合格。文件、标识可能是假冒的,清罐很难说彻底,但都轻易通过了。
当然,这些问题不仅是金龙鱼的问题,其实对外部油品依赖较高,需要外部车辆运输的企业都可能存在。甚至有的企业,明知某罐车不符合规定,也准予装车。
总体看,
1️⃣没有严格的罐车混用规定,化工油品和食用油运输罐车混用,或是被许可的;
2️⃣清罐过程标准没有严格规定,而验罐趋于表面化,发现不了问题(从网友提供信息看,有些国家明确不允许混用,欧洲允许混用,但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清罐”,不过仍有人认为流程有空子可钻,清罐可能不彻底,而油企只看重证明文件),实际上,装油场所很难有足够完善的检测能力;
3️⃣由于混装可能混入的“异类”占比很低,按目前的质量指标检测很难发现问题。
另,需注意的是,新京报曝光的中储油工厂和汇福工厂,是油的卖家,产业链中罐车的上游,而鲁花集团、长寿花、金龙鱼等知名油企包括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包括罐车的下游和内部运输,这两类似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
中储油和汇福也有自己的食用油品牌销售。外界曝光了中储油和汇福旗下的品牌,甚至导致一些品牌下架,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家媒体或机构发现这些品牌的生产环节使用了可能混装的第三方油罐。
反正这两个都不吃
最大漏洞不应该是中储粮吗?
有人问鲁花要车牌号,鲁花没给是不是真的?
食品安全规矩,谁违法惩罚谁,惩罚你倾家荡产,惩罚你坐穿牢底,危害人民生命的死刑。不管国企外企私企只要祸害国人生命健康就没收企业危害大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