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婚姻的人会在内心唾弃自己的行为吗?为什么他们不觉得出轨很丢人?

陈曼心理 2024-11-20 15:35:41

说到“出轨”,很多人都是不齿的,认为出轨意味着背叛婚姻,破坏家庭,道德上存在缺陷。对于出轨者来说,还会被打上羞耻、不忠和不道德的标签。

即便如此,为何仍有人选择出轨?甚至还会在别人面前提起?难道他们不觉得丢人吗?

总想凭道德约束一个人的行为,未免太理想化了。

因为道德约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用社会评价约束一个人的行为时。

当行为发生在一些比较私密的环境下,就像出轨,亲人、朋友、同事都不知道,只有自己和第三者知道的时候,社会评价的力量相对减弱,外在约束力也就消失了。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开始决定出轨行为究竟会不会发生。

但是当道德约束和自我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很难放弃自我利益,甚至会合理化自我行为,来说服自己。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考试作弊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一次升学考试中,有道题你确实不会,这时你无意中看到了前面同学的答案,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人注意到你,究竟抄还是不抄呢?

很多不道德的行为通常伴随着一定的机会成本,如声誉受损、关系破裂等。当这些成本因为外部约束的减弱而看似降低时,个体会更倾向于冒险出轨,获取自我利益。

这也不难理解,人性的本能就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我们做出任何选择,本质上都是让自己过得更好。

当然对于道德约束感强的人来说,Ta们会在出轨后感到强烈的罪恶感和后悔,并采取措施修复或结束这种行为。

反过来说,如果出轨者不想丢脸,是不是就会停止出轨行为?

相较于出轨,出轨被发现才是让出轨者感到丢人的原因。

因为人们感知到自己因为道德缺失而触发某些行为后,由此衍生出的自我意识情绪有两种,一种是内疚,另一种是羞耻。

虽然都是因为自己行为违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绪,但是两者在行为和结果上的表现明显不同。

如果出轨行为没有被发现,出轨者更多的是抱有内疚情绪,这种情绪会让Ta们更好地对待另一半,试图弥补自己的错误,但是不会产生任何后果。

羞耻感不一样,羞耻情绪的重点在于别人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羞耻会导致更多的过失行为,比如撒谎,很多出轨者选择撒谎来掩盖事实真相。

“我们只是同事关系,那天晚上只是恰好一起下班,因为顺路。”

“我最近工作很忙,经常加班,所以回家比较疲惫了。”

“那个陌生号码是我朋友借我的手机打的,他最近在和对象吵架,所以用我的手机联系。”

在这类谎言背后,隐藏着的是出轨者的恐惧,最直接的恐惧是他人的负面评价。

社会人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总是在寻求社会认同,这是自我行为合理化的一部分。出轨者恐惧自己会被打上各种标签,恐惧被他人排斥或者贬低,在外人面前丢了面子。

所以在被怀疑出轨的时候,出轨者选择撒谎,就是希望降低被社会评价,被人贬低的可能性。

而面对家庭和伴侣时,更多的恐惧源于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在我们从小生活的社会环境里面,提倡的是“人本善”,诚实、忠诚和责任感,大多数人也是坚守这些标准去生活的。

出轨这一行为,无疑让出轨者的良心遭遇谴责。很多出轨者会非常愤怒,甚至痛恨自己,“我怎么能这样做呢?”不惜下跪道歉,签保证书,删掉和第三者的各种联系方式。

但是不管是长期出轨者,还是短期出轨者,Ta们在第一次出轨被发现的时候,恐惧感和羞耻感是最强烈的。

因为是初次,出轨者对伴侣的反应和面临的后果一无所知,Ta们非常担心自己会被社会、家人、朋友排斥,这种不确定性和初次经历会给Ta们带来极大地焦虑和恐惧。

如果出轨者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被发现的情况,Ta们通常会采取否认和逃避的态度。

然而,当出轨者能经常在别人面前提起这件不光彩的事情时,说明Ta们已经不再像最初被发现时,恐惧感那样强烈了,最起码在自我价值评价和他人评价方面,Ta们已经做到了“自洽”。

这种“自洽”是出轨者在潜意识中构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座虚假的围城,出轨者却躲在里面心安理得的生活。那么出轨者的“自洽”心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1

自我行为合理化:我之所以这样做,

都是你逼得,这不是我的错

出轨是一个从内心欲望突破道德约束,逐步转变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潜藏着一系列的心理驱动力,这些驱动力共同推动个体越过道德的界限,走进出轨。

所以在出轨刚开始,个体一般会面临的第一道心理防线,是由道德观念、自我约束以及对伴侣的责任感所构成的。随着出轨欲望不停地增大,这道防线开始遭到侵蚀。

个体也会对自己的道德观念产生怀疑,觉得出轨并非是不可饶恕的过错。Ta们会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更为关键的是,在出轨欲望的冲击下,对伴侣的责任感会变得模糊,个体开始为自己的出轨行为找寻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

这也说明了个体在潜意识中,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是错误的,不仅伤害到了别人,这也意味着自己是一个不忠的人。由于出轨行为与个体道德观念并不相符,所以内心感到十分难受。

难受怎么办?个体很少会选择主动承认错误。承认错误相当于给了别人把柄,让自己处于亲密关系中的劣势地位。

个体一想象到自己可能会被指责,被要求,被贬低,更加难以接受,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主动承认错误,主动担责。

考虑到这一点,个体在面对自己的行为、情感或者想法的时候,大脑会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个理由往往听起来合乎逻辑,但是会隐藏个体的真实动机,来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罪恶感。

比如有些人出轨,给出的合理化理由是“这是人的天性,大家都这样”,而不是面对自己的道德责任。或者把错误归咎于外因“都是因为伴侣对自己不够关心”。

甚至在出轨行为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很多出轨者对外的表现依旧是对婚姻非常忠诚,甚至公开谈论批评出轨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能掩盖住Ta们的欲望,减轻因出轨而产生的羞耻感。

所以在自我行为合理化中,关键是要把责任转移出去,减少或消除因行为与内在价值观、社会规范或个人期望不符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和焦虑。

在面对伴侣的时候,出轨者甚至能够理直气壮,全然一副受害者的面孔。

尤其是出轨者已经变成惯性出轨,Ta们大多合理化了自己的行为,非但不会改正自己的行为,反而要求伴侣的理解和宽容。

2

过度补偿:我要的很多,但是你给不了我

在分析出轨行为的心理动机时,我们发现许多人之所以会寻求外遇,往往是因为Ta们在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未能在现有关系中得到满足,因此转向外部寻求所谓的“补偿”。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补偿实质上是一种“移位”现象。它是指个体为了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努力发展其他方面的长处和优势,以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他人,实现心理上的适应。

例如,有些个子不高的人选择伴侣时,会选择个子高的异性;有些人选择伴侣更看中对方的家庭条件,伴侣在样貌方面其实并不出众。

“补偿”行为可以理解,但是当这种行为走向极端,出现过度补偿的情况时,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过度补偿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在某个领域感到自卑或不足时,Ta们会过分夸大自己在该领域的成就或能力,或者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寻求自己卓越的表现,以此来弥补内心的不足感。

比如,当出轨者在婚姻或伴侣关系中,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忽视时。为了过度补偿这种感受,Ta们会通过出轨来证明自己的吸引力、能力或价值。

再比如,在现有的关系中,出轨者如果感到某些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如激情、新鲜感、关注或认可。通过出轨,Ta们能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相应的满足感,来补偿缺失。

通过婚外关系来寻求补偿,出轨者可以维持一种自我形象,让Ta们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有价值的,从而减少出轨行为带来的负面感受。

3

社会群体影响:别人都出轨,我出轨怎么了?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其行为和观念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群体中,共同价值观的传播会逐渐侵蚀个人的道德界限,这一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群体规范效应”。

设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社交圈内,出轨行为普遍存在,那么身处其中的个体可能会不自觉地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开始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

如果Ta们观察到其他人出轨并未遭受严重的社会或个人后果,很可能会逐渐被这种风气同化。

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约束力减弱了。即使出轨,Ta们也不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也不会感到太多的羞耻。

除此之外,某些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出轨行为持有相对宽容的态度,甚至将其视为某种社交地位的标志。

例如,在某些商业精英圈子中,出轨可能被错误地视为成功和魅力的象征,身处其中的个体对出轨行为的态度会更加宽容。

简而言之,当出轨在某个社交圈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或者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时,个体的道德判断力会受到群体影响而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Ta们不会觉得出轨是件丢人的事。

无论如何,出轨者如果长期躲在心理防御机制之下,长期合理化自己的出轨行为,不仅会导致个体的道德认知退化,最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关系中,出轨者大概率还会重复这种行为模式。

想要打破这种循环,唯一的方法就是正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内在需求,才能真正切断导致重复的环节。

0 阅读:4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