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触怒任何人。他没有任何过失,从来不喜欢战争而宁愿忍受牺牲。他只是一个老大的病夫,过了若干世纪的太平岁月,无形中消失了活力。现在正当他慢慢复苏的时候,却被这短小精悍全副武装的日本扑到身上。——清末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
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获光绪皇帝批准。12月17日,李鸿章在威海卫刘公岛军港宣布北洋水师成立。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高度近代化的武装力量,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拥有包括亚洲第一巨舰“定远”级铁甲舰在内的世界舰船史上的名舰,拥有训练水平媲美西方列强的海军官兵。每年游弋在海参崴至新加坡之间的辽阔海域,龙旗迎风飘扬,昭示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存在。从那以后到解放前,中国再未出现过如此庞大规模的海军。
1891年,李鸿章第一次大规模校阅北洋海军。观看了北洋舰队所有的演练科目后,自信地说:“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事实果真如李鸿章所说吗?
19世80年代末,世界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期。每一次工业革命,新技术新应用首先发端于军事领域。以军舰为例,西方军舰普遍已装备每分钟发射5到6发的速射炮,而北洋水师的军舰火炮发射速度最快的仅3分钟一发,最慢的甚至每发要20分钟到30分钟。
1891年总体来说是个承平之年,中外均没有太多的大事发生。大臣们的奏折中,一如既往的形势一片大好。然而,这一年的一些筹划和决策,却决定性地影响了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朝野上下谁也没有料到,3年以后的甲午年,将面临一场举国劫难。
这年6月4日,北京颐和园初步建成。宫廷内外,又开始筹备太后三年后的六十大寿。主管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環,将海军军费260万两的利息用于颐和园的建设和维护。
醇亲王不是庸碌之人。他对北洋海军的建设也是费心的。正是在他主持下,朝廷批准了《北洋海军章程》。在海军章程中,他颇为忧虑地特别指出:“参稽欧洲各国水师之制,战舰犹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成军。目前库藏支绌,固难遽议添置购。拟俟库款稍充,再添大快船。”
1887年12月9日,醇亲王大病一场,慈禧、光绪亲自到醇亲王府探视。醇亲王将其巡视海军时慈禧所赐如意交给光绪,嘱托“无忘海军”。
作为皇帝亲生父亲,醇亲王有不得已的苦衷。在他想来,修建颐和园,既能取悦太后,让其归政之后有个颐养天年的地方,也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光绪帝亲政之后,不再和太后同住紫禁城,减少太后对朝政的干预。
然而,天不假年。醇亲王体弱多病,1891年1月1日去世。他是朝廷最高决策层中唯一真正理解并支持李鸿章建设海军的。这也是大清的宿命吧。
1891年6月1日,户部上奏建议南北洋水师购买外洋枪炮、机器暂停两年。虽然提到的是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目标却是针对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的。
李鸿章巡阅北洋水师不久,光绪皇帝颁布上谕:“李鸿章尽心筹画(北洋海军建设),连年布置,渐臻周密,洵堪嘉许。著交部从优议叙。”
这个褒奖,与户部停购舰炮军火的奏折同时而来。然而,光绪皇帝的褒奖只是官样文章,户部的奏折却落到了实处。
清廷做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决策,显示了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政治经验的不足,也暴露了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这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年轻皇帝,不曾迈出过皇宫一步。虽饱读中外书籍,却严重脱离实际。他的信息来源单一,且经过逐级加工后才会到达他这里。
提出停购舰炮建议的,是户部尚书翁同书。他的理由是“部库空虚,海疆无事”。翁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作为保守正统的士大夫魁首,他缺乏世界眼光,对西方科技革命知之甚少,对上下磨刀霍霍的日本更是一无所知。他反对李鸿章花巨款建设海军,在政治上常常掣肘洋务派。
翁同书和明代弘治年间的兵部尚书刘大夏一样,自律清正,不愧为古君子的称号。然而,正是刘大夏的强力干预,大明朝终止了郑和下西洋的行动。中国从此禁海,将自己隔绝于世界大航海时代之外。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史学家李约瑟评价说,明代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如果中国皇帝有征服世界的野心,可以把全世界纳入自己的殖民地。
1891年,随同李鸿章检阅北海水师的,还有太监李莲英。在给慈禧太后的报告中,李莲英认为北洋水师官兵俸禄标准是地方官吏的十数倍之多,海军花费巨大,太烧钱。
大清朝自立国起,就严禁太监干预政事。虽然如此,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却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就连李鸿章要见慈禧太后,事先也要向李莲英打发数千两银子。
最高决策层的帝、后之争,大臣中保守派和洋务派之间的党争,就这样决定着朝廷的决策,也为北洋水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早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就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计划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之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
清廷暂停购买舰炮的两年内,日本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1893年,日本军费占国家财政预算的比重上升到32%。中日海军实力在短短3年内发生逆转。
1891年春天,还发生了北洋海军英籍顾问朗威理“撤旗事件”。朗威理是一个专业而正直的军人。他熟悉西方海军管理制度,对北洋海军的日常训练尽心尽力。但李鸿章坚持海军的控制权不容外人干预,对朗威理的管理多有掣肘。
中国古老的官场潜规则和西方管理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性情暴躁的朗威理愤而辞职。作为报复,英国停止接收中国海军留学生,撤回在北洋水师中担任教习的其他英员。中英海军合作陷入低潮。
随着朗威理的离去,北洋海军的纪律和训练也迅速松懈,对其未来的战斗力造成了直接影响。
三年过去了。1894年,甲午年。再逢北洋海军三年检阅期,也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年份。5月29日,李鸿章上奏称西洋各国军舰日新月异,“即日本葺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
当时朝廷上下最大的政治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光绪皇帝给李鸿章奏折的回复是“再议”。
然而,留给清廷的时间已经没有了。几个月后,中日黄海大战爆发。一年后,李鸿章替清廷背锅,签订《马关条约》,赔偿白银2亿两。赔款可以建设10多支同样规模的北洋水师。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往事越百年。124年后,2019年12月17日,中国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入军,表明中国海军建成双航母舰队。和李鸿章宣布北洋水师成军同月同日。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海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军舰正如下饺子一般下水。每年军舰下水量接近世界各国总下水量的一半。中国海军正向世界一流海军强国稳步迈进。中国海军重回世界之巅指日可待。
尽管如此,我国的国民海洋意识依然薄弱。自2016年起,大连海洋大学一项持续四年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显示,国民海洋意识每年平均得分是52分、45.98分、和49.1分,均为达到60分及格线。
我国现阶段总体而言,从官方到民间,人们对海洋普遍还处于“高认同、低认知、缺乏实践性”的阶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大陆国家来说,人们对于海洋仍然是陌生的。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远不及李鸿章们,我们并不比光绪皇帝和翁同书、刘大夏们更高明。在我国,主导和从事海洋事业的,仍是少数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