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泰晤士报》援引多位西方政府官员消息报道,欧洲各国军事领导层正在商讨组建一支近3万人的“安全”部队,以支援乌克兰。该部队将被部署在东线以外的区域,主要依托空中力量来震慑俄罗斯的侵略行动。
报道显示,英国或将向乌克兰关键城市、战略港口以及重要国营设施派兵,同时还计划派出台风战斗机执行所谓“空中巡逻”任务。此外,多国军事规划人员正考虑使用侦察机、卫星和无人机来监视俄乌边界。然而,这支预想中的部队规模远低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所建议的最低11万人的标准。
这段时间部分欧洲国家关于组建一支约3万人的乌克兰安全部队的讨论,实质上意在为战后的乌克兰披上一件“防弹衣”,尽管有人担心这件防护服可能过于沉重,最终会反噬自己。
表面上看,这支部队的目的在于威慑敌人,实际上却是在欧洲安全体系中争夺话语权。毕竟,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对北约采取的放任政策令欧洲忧心忡忡,担心若华盛顿和莫斯科突然修好关系,基辅的前途便会陷入困境。
当英国首相斯塔默大声宣布“随时准备出兵”时,他实际上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如果大哥(美国)不挑大梁,那么小弟(欧洲)就必须亮相。”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暗中谋划:五角大楼虽然明确表示不会派兵,但却在悄然向欧洲盟友发放问卷,了解他们是否需要空中掩护或情报支持。
这种既不直接介入、又提供援助的策略,既保持了战略模糊性,又将欧洲塑造成对抗俄罗斯的前沿“缓冲区”——尤其考虑到美国选民更关心油价波动,而对敖德萨的命运兴趣不大。
俄罗斯很可能会按自己的剧本来回应。普京长期以来视北约的东扩为一条红线,如今欧洲计划联合出兵乌克兰,克里姆林宫可能会亮出伊斯坎德尔导弹以示威慑。
此外,鉴于俄罗斯经济早已适应了制裁的节奏,而前线局势依然稳定,欧洲这次被戏称为“武装春游”的3万部队出动,很容易被莫斯科解读为一次“军事挑衅”。
从实际操作来看,困难重重。荷兰需要议会批准,德国的弹药储备已接近枯竭,而意大利的宪法限制也成为一大阻碍——看来马克龙首先得解决由谁来买单的问题,为欧洲的后援力量筹措资金。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乌克兰大声疾呼需要10万增援部队,而欧洲仅能勉强凑出3万,仿佛在玩“军事乐高”。这一系列“安全保障”的操作,最终或许会演变成欧洲版的“战略凡尔赛”——既想秀出肌肉,又担心被俄罗斯粗暴回击的尴尬表演。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目标无非是与普京私下达成一项解决乌克兰冲突的协议——协议中普京获得领土,特朗普则争取资源,双方皆有所图。显而易见,特朗普似乎忽略了长期以来活跃于乌克兰的犹太金融巨头及其社群的既得利益和长远规划,更不用说欧洲各国及其民众,甚至乌克兰本身和其国民的安全与利益了。
不过话说回来,欧洲究竟能不能凑出三万人的部队不好说,但是能看出来他们是真的急了,这一点从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嘲讽欧洲之后,欧洲各国的反应就能看出来,与此同时德国的各大军工股票集体上涨,似乎也预示着未来可能欧洲真的会直接卷入这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