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餐”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这几天中央和省级媒体几则关于“校园餐”的报道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则是《人民日报》4月7日报道:《缩水的“校园餐”,肥了谁?》,讲的是山西省集中整治中小学“校园餐”存在的突出问题,守护好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揭露了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第二中学校长赵孟锁截留学校膳食资金、虚列套取食材费数百万元的案例。
《江西日报》3月15日刊发《让孩子们吃得更好更放心——赣州多措并举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报道赣州市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相关做法及工作成效。
《北京日报》也曾经报道了《北京校园餐新规落地!如何让孩子吃得更好》,介绍了北京部分校外供餐的中小学校实现“桶餐到班”全覆盖,并统一提供非一次性餐具,让孩子们吃上热腾腾饭菜的做法。
从几则报道中我发现,“校园餐”问题频发,主要是因为它监管面广、量大、线长、环节多,每个县都有几十上百个各类中小学校,既有上级补助的资金,又有本级资金,还有的会收一点学生的补助一下,承包的主体也是五花八门,更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但无一例外的是,出现问题的地方,只要深挖案件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及时修补发现的制度漏洞和机制体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从查处个案向系统治理转变,“校园餐”就会真正成为阳光餐、放心餐。这是制度的威力。
除了制度上查缺补漏,还得从监督上着手,人民战争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手段,至少来说,学生家长要多关心你孩子在学校吃什么、吃得怎么样,有问题及时联合家长们一起处理,同时向全社会发布公告,奖励举报“校园餐”违法行为,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因为读高中时,亲眼看着校门口小饭店的老板,把死鸭子在大锅加上一些香料熬煮,一只没人要的鸭子这样处理了,加上配菜一加工,瞬间成了美味。看着同学们大快朵颐,我不好下筷,其实大家当时都知道,只是一来便宜,二来常常这样吃也没事,慢慢大家就成了习惯。因为我们没得选,外面正常的饭店我们吃不起,家长也从来不过问我们吃了什么,甚至觉得我们应该吃得不错。学校食堂?那时真是连狗都不吃。
因为被雨淋过,更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不会被变味的“校园餐”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