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年大戏《北上》开播前可谓占尽天时地利,茅盾文学奖原著改编、专项资金加持、实力派戏骨云集,怎么看都该是预定今年度“剧王”的架势。
可谁能想到,这部聚焦运河人家命运变迁的年代剧,硬生生被两个年轻演员拖入了口碑泥潭。

播出十天,该剧的口碑极限反转,从最初的五星好评多到数不过来的一星差评,令人唏嘘。
而被吐槽最多的,则是主演白鹿和欧豪。
01
名导操刀难掩叙事硬伤
姚晓峰导演这次玩了个双线并进的叙事把戏。
运河边六户人家的市井画卷与北漂青年的奋斗史交织,本是个讨巧的设计。

开篇长镜头里晾衣绳上飘动的粗布衣裳,青石板路上追逐的顽童,确实勾勒出九十年代运河人家的鲜活肌理。
可当镜头转向远处的高楼大厦时,那股子烟火气突然就散了架。
群像戏最忌走马观花,偏偏这部剧犯了忌讳。

饭桌上的家长里短本该是点睛之笔,结果生生拍成了流水账。
六户人家二十多口人,除了胡军饰演的船老大能让人记住他骂孩子时暴起的青筋,其他角色就像运河里打转的落叶,转着转着就没了踪影。

要说这部剧完全没有亮点,那真是冤枉了剧组。
韩昊霖带着带着小演员们在运河里偷西瓜撒欢那段,活脱脱就是运河边野孩子的真实写照。

胡军更是一人扛起半部戏,从训斥孩子时喷溅的唾沫星子,到深夜修船时佝偻的背影,把个倔强又柔软的运河汉子演得入木三分。

可惜这些闪光点,全被两位主演砸得粉碎。
白鹿这次倒是豁得出去,顶着鸡窝头、穿着破汗衫就往镜头里冲。
可惜用力过猛的表演,活生生把假小子演成了女版孙猴子,说话要扯着嗓子,走路要甩着膀子,连啃个西瓜都要瞪着眼睛龇着牙。

好好的市井姑娘,硬是演出了舞台剧的夸张劲,真不是有点有力过猛了吗?

要说选角迷惑行为,欧豪的出演绝对能进年度迷惑榜。
33岁的人套着高中生校服,那画面就像硬把老树根塞进青花瓷瓶里。

课堂上故作天真的歪头杀,操场上刻意笨拙的投篮姿势,看得人脚趾头能抠出半亩运河滩。

最要命的是和白鹿的对手戏,一个在咆哮式演法里狂奔,一个在面瘫式表演里定格,这哪是谈恋爱,分明是跨服聊天。
不是说年轻演员不能演年代戏。
隔壁《人世间》里的雷佳音,不也把周秉昆从青年演到中年?
问题出在演员和角色的错位感。
白鹿的都市丽人气质与运河姑娘的野性生命力,隔着十万八千里;欧豪的硬汉形象和青涩学生之间,差着二十年沧桑。

这种违和感,多少演技都填不平。
02
这部剧剧最大的遗憾,是浪费了绝佳的时代命题。
九十年代北漂大潮里的迷茫与阵痛,运河人家面对拆迁的纠结与守望,随便哪个点深挖下去都是好文章。

可编剧偏偏沉迷于洒狗血,男女主偶遇必下雨,误会必摔跤,和好必转圈圈。
那些强行插入的心灵鸡汤,活像在运河水里兑了半斤鸡精。
说到底,这部剧的败笔折射出当下影视圈的畸形生态。明明有更适合的新人演员,偏要请流量明星来扛收视。

白鹿欧豪的粉丝数是好看,可当他们和萨日娜对戏时,那种演技断层简直惨不忍睹。
资本方算准了数据报表,却算不准观众手里的遥控器。
这不是演员个人的锅。
当制作方把选角当成流量游戏,再敬业的演员也架不住角色错配。

就像让芭蕾舞者去跳广场舞,再优美的天鹅颈也扭不出市井味。
白鹿在都市剧里的灵动自然,到了年代剧里全成了刻意做作,这种割裂感,剧组当真看不出来?
03
《北上》的尴尬处境,给所有年代剧创作者敲响警钟。
服化道可以复原,运河可以实景拍摄,唯独那份真实的生活质感,不是靠砸钱就能堆出来的。

当老戏骨们在认真塑造角色,年轻演员却在表演"如何表演",这种撕裂感足以毁掉整部剧的根基。
观众要的不是虚假的情怀贩卖,而是能触摸到时代脉搏的真实故事。
看看《大江大河》里王凯怎么演活农村青年,再看看《父母爱情》里梅婷如何诠释资本小姐的蜕变。
好演员遇上对的角色,就像种子找到合适的土壤,自会生根发芽。

《北上》像面照妖镜,照出了影视圈急功近利的病灶。
当我们哀叹好剧难求时,是否也该反思,到底是被流量绑架的选角策略更可怕,还是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更无情?
这部剧就是最好的例子,与角色相互成就,才能让观众信服,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