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我觉得……”“那是你觉得。”
“我看到……”“那又怎么样?”
“你能不能……”“我不能!”
后台有家长留言说,她孩子才小学五年级,但“顶嘴”成习惯。
不管他们说什么,孩子总能一句话把人点燃。
虽然很多人说,孩子“顶嘴”是好事,说明有主见,但她却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不上进”“不尊重”。
“自己做错了也不认错,总是对着干,虽然知道打多了不好,但这怎么忍得住?”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苦恼,孩子稍微大点,就开始不听话了。
动不动就“怼”人,确实会让父母很焦虑:这孩子还有没有救?
其实,养育孩子就跟跑程序一样,很难一次就顺顺当当,都需要反复调试。
我们只有对“出错”有预期,才不会在系统报错时,气得疯狂地敲回车。
这时,才能平静地翻翻从前的日志,一步一步检查:
孩子总这么做、这么说时,有没有什么地方是我没看到的。
这些语言背后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

“顶嘴”潜台词一:“我需要被看见”
之前有宝妈问我:
孩子数学不好,想给她报个数学思维课,但她一说就是“不行”“不上”,应该怎么跟她沟通?
我和这位宝妈分享了,怎么把“自己担心孩子数学学习会遇到困难”,以及“想给孩子报班”的心情、诉求表达清楚。
结果,这位妈妈回:“试过了,没用。”
在她看来“沟通失败了”。
但在我看来,如果真的都表达了,那“沟通已经完成了”。
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认为要达到一个目的——让孩子“听我的”。
这其实不叫“沟通”,这叫“说服”。
这种做法,表面上很“民主”,很“讲道理”:你看,我事事都和你商量,事事都是为你好。
但实际上,孩子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儿了——你从来都不听我说,你从来都没真正关心我。
这叫孩子怎能不“顶嘴”呢?
孩子需要“被看见”。
孩子的叛逆背后,是父母自身的固执和执着。
是总自顾自表达,很少去“好奇”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是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所知的道理、方法,但同时也想听听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思路。
如果他不想按照我们说的做,他的痛苦、他的担心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这位宝妈后面又去和她女儿聊了。
她说,原来她之前最愤怒、最害怕的情况根本不成立——女儿并不是对学习不上心,也不是不想在数学上做出努力。
只是她一上数学课就紧张,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她怕报了班也很难有收获,白花钱不说,还会让自己更害怕数学。
后来,她们约定先一起多玩数学游戏,提升数感和思维;同时在家里听一些教辅自带的录播课,等录播课听着不费劲了,再去尝试报班。
你看,当我们有意识去看见孩子时,我们的方法、建议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


潜台词二:“你总是否定我!”
好多家长觉得,自家孩子一问三不知,他能有什么想法,“他就想着玩”!
有次看到一位家长好气又好笑地吐槽说:“我是听他的想法呀,他一说就是:‘那妈妈我能打会儿游戏吗?’”
我们给孩子选择,但不是每个孩子都“上进”“自觉”。
你费心管他,他还怼你,这怎么破?
要解开这组矛盾,我们要追根溯源——看孩子这种“自主”的能力,到底是怎么来的?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了8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目标、任务(或者叫冲突)。
各个阶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冲突解决的情况。
解决得好,就能导向积极的结果,解决得不好,就只能走向消极的结果。(见图)

0-1岁建立信任亲密(或者产生怀疑疏离);
1-3岁发展自主性(产生羞耻感);
3-5岁变得积极主动(感到压抑内疚);
5-12岁体验勤奋自信(变得自卑退缩);
12-18发展自我认同(自我感觉混乱)……
所以,孩子现在的一切表现,都是一点一点积攒来的。
我们羡慕“别人家”孩子自信、主动、积极、自律,但无论人家看着管没管,他们都肯定在孩子的照护、行走、说话、自由活动、设定目标、参与互动等,这些非常细小的日常活动中,给予了积极地支持。
如果孩子总是“顶嘴”,那也正说明他前几个阶段的自我发展需求未被满足。
这时候,我们就不要总是去否定孩子的想法,接管孩子的行为——
“你懂个什么?”
“说了你也不听!”
“你看看别人……”
“你必须按我说的做!”
而是可以先改变我们的“解释风格”:
1、积极地看待孩子的行为。
2、多用赋能式沟通:“描述行为”+“肯定动机”+“开放式提问”
比如,哪怕是怼你,你也可以说:
“对妈妈说话这么‘不客气’?看来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呀,说来听听吧,看妈妈怎么帮你?”
当我们不再“习惯性否定”孩子,孩子对我们的“习惯性反抗”,才能一点点减弱。


潜台词三:“为什么总伤害我?”
去一位亲戚家吃酒。
席间,一个男孩儿在观礼时,手肘不小心落到了旁边的例汤里。袖子、桌布湿了一片,非常囧迫。
这时,旁边的爸爸不帮忙递纸,也不加以安慰,随口就开始抱怨:“你这脑壳就是个摆设”“眼睛长顶上了”……
这孩子先是横眼睛,随后就摔筷子了。
接着,这位爸爸就开始骂骂咧咧:“你过来,老子不锤si你……我说的不是事实吗?还说不得你了!”
孩子渴望被尊重,哪怕是犯错的时候。
《中国青少年心理创伤调研(2022)》显示,62%的孩子,曾因父母的“无心之言”产生长期自卑。
其中“你真没用”“比不上别人”位列伤害性语言前三。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也说:“当父母用贬低、嘲讽的语言攻击孩子时,孩子大脑会进入‘战斗模式’。”
顶嘴,本质上是心理防御机制被触发——“你伤害我,我就要反击”。
正确地回应方式是怎样的呢?
用“观察”替代“评价”;用“帮助”替代“指责”。
谁没有犯错的时候?
关切地递上一张纸巾,远比点出错误,能让孩子更有力量去解决问题。
当孩子知道,你始终是站在他一边时,那他还有顶嘴的必要吗?


潜台词四:“我是在学你说话”
前些天,我儿子在打“植物大战僵尸”,我提醒他:“还有10分钟吃饭了噢。”
结果他回:“哎呀,你莫管我!”
我非常吃惊!因为他很少用这种语气对我说话。
但我马上又觉得无比熟悉。我追剧时,老公喊我,我也是:“哎呀,你莫管我!”
一模一样。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孩子80%的沟通模式,源于对父母的模仿。
若家庭中充斥命令、反问、习惯性反驳、指责,那孩子会像镜子一样“反射”这些语言。
很多父母明明爱孩子,但总是强硬怒骂,尽显“恨意”……
那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习得这种说话方式,甚至成年后都很难改掉。
所以,我吃饭时赶紧跟儿子说:“你刚刚在学妈妈说话吗?你说出来,妈妈才感觉到这样回应很不合适,我们重来吧!”
于是,我俩都保证,之后要好好回应。
教育学家简·尼尔森说: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缺陷宣言,而是密码信息。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有关孩子顶嘴的“解码手册”给到大家。
希望更多人明白,孩子“顶嘴”不是BUG,而是系统更新提示:
“我需要被看见。”
“我想要被肯定。”
“你不能伤害我。”
“我在向你学习。”
愿每位父母都能听懂这些孩子的“话外之音”,把“顶嘴”变成亲子关系的转机。
最后,点个“在看”,祝愿您和孩子都顺利完成这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