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时还有希望,但是到了最后吃靶向药都没用了......”很多患者在抗癌期间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临床工作多年来,我见过不少患者出现耐药后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离世。
实际上,病人在出现耐药之后本有机会争取时间,但忽视了3个关键细节。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耐药≠无药可救
癌细胞耐药的核心机制包括基因突变、旁路激活或代谢重编程,例如肺癌EGFR靶向药耐药后,需重新进行基因检测或液体活检(ctDNA),明确耐药机制,才能针对性更换药物。
我见过一位患者在化疗耐药后,未检测基因,盲目尝试偏方导致病情恶化。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

二、检测滞后
“以为肿瘤没长大就是药物有效,结果半年后全身转移。”有些肿瘤在耐药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但血液指标、影像报告里的微小变化都是预警信号。
建议大家每月查肿瘤标志物,如果升高超过20%则需要警惕;通过影像对比看密度,如果你的PET-CT中肿瘤SUV值(代谢活跃度)上升,相比体积增大来说这个指标会更早提示你耐药!
三、别让耐药病灶失控
在耐药初期,不少患者仅有部分病灶进展(如肺部原发灶稳定,但出现骨转移)。此时继续原方案治疗+局部干预是关键,不能让耐药病灶出现失控现象。比如:
放疗:精准打击新发骨转移灶,缓解疼痛并控制进展;微创消融:对耐药肿瘤实施冷冻或射频消融,直接灭活病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利用纳米级药物成分突破血瘤屏障,消灭肿瘤病灶,并且无需口服,觉得中药苦口难咽的患者值得一试。介入治疗:通过栓塞阻断肿瘤血供,延缓癌细胞扩散。
耐药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