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人在心不在”的无效陪伴?
当我问身边的朋友这个问题,才发现大家都有过相似的感受:
一家人好不容易过节吃顿饭,结果饭桌上大家都在埋头玩手机,毫无互动;
特意换了新发型去见男友,但男友一直在忙工作,完全没注意到变化;
和朋友开心地分享最近好玩的八卦,对方却根本没在听……
明明身处同样的空间,又难得有共处的时间,你和TA之间却好像隔着一条万里银河,无论如何努力,你都触摸不到对方的内心深处。
这种身体在场、但心理缺席的陪伴,被叫做“无效陪伴”。
明明是最亲近的亲人、伴侣、朋友,却慢慢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为什么关系里的无效陪伴,比不陪更伤人?


关系里的无效陪伴有多伤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关系里的“无效陪伴”可能会产生以下3个负面影响:
1、对TA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
曾经刷到一个博主吐槽男友的文章,大意是她和男友看电影,但观影期间男友一直在打游戏,博主多次试图与他分享剧情,男友却回应道:
“我刚才没听清你说什么。”
“你暂停,等我一分钟我打个boss。”
博主有点生气,说要不别看了,等你忙完了再看,男友却说:“我说了陪你看就陪你,我可以听。”
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每次她都有一种巴掌扇不过去的无力感。久而久之,她已经失去了和男友玩乐、分享的兴趣,话都不想跟他说。
《亲密关系》里提到,关系中被回应的一方,会从其中获得坚实的情感支持与理解,从而加深对关系的信任。
而当一个人长期经历无效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逐渐关闭情感表达,形成自我保护机制,避免进一步的伤害,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
你开始意识到对方并不是那个可以信任、依赖的人,对TA产生强烈的失望感,甚至会抗拒与对方沟通。
因为你知道,不管你要什么,TA都不会给予。
2、难以建立深层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Reis的人际亲密过程模型(interpersonal process model of intimacy)认为,只有满足三个条件,两人之间真正的亲密感才有可能建立。
首先,TA们必须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
其次,TA们必须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
最后一点很重要,双方必须都认识到另一方具有应答性。
当我们对他人敞开心扉,我们会希望自己的表露能引起对方明显的兴趣、同情和尊重。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他人表现出应答性。
如果对方漠不关心或者心不在焉,让我们产生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消极情绪,我们就会向后退缩,自我表露就会减少。
而越少的自我表露越不利于深层关系的建立,表现为“我们好像认识了很久,却依旧很陌生。”
3、长期不被回应,会增加抑郁风险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依恋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牢固的情感纽带。
这种情感纽带能够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而其形成主要依赖于照料者对个体需求的敏感回应。
例如,当婴儿哭泣时,照料者及时的安抚和关怀,会让婴儿感到被关注和保护,从而建立起对照料者的信任和依赖。
这种互动不仅满足了个体的基本需求,还传递了一种“我值得被爱”的信息。
然而,无效陪伴会对这种情感纽带造成严重的削弱。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冷漠等,长期的无效陪伴会让孩子形成“我不值得被爱”的信念。
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可能会在成年后出现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关系里的“无效陪伴”是如何发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能有4个原因:
1、社交媒体剥夺了大量的注意力,制造了“陪伴幻觉”。
随着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正面临着信息爆炸,大量的信息会通过各种“博眼球”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被动地对另一方视而不见。
在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一书中,作者说到,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把自己牢牢地栓在网络上,从而获得新自我的一种状态,即:
也许TA们正在你的身边,但TA们的精神已经游离到另一个世界。
这种社交媒体对我们注意力的剥夺,导致了一种“我们在一起,却更加孤独”的状况。
2、过度自我中心化,让TA无法“看见”别人。
除了社交媒体导致的注意力分散,有些无效陪伴可能是对方的主动选择。
我有一个朋友小A,有一次我因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心情很不好,跟她倾诉内心的痛苦,结果她听完之后,却滔滔不绝地开始比惨:“唉,你这都不算什么,我比你更惨,我之前遇到过更难忍受的事情……”
起初我只是想跟她吐个槽,抒发一下内心的不爽,最后却成了她的比惨大会。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倾向,如:我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我感受到的就是别人感受的,但这种倾向会随着社会化趋于正常。
但有些人的自我中心没能得到合适的社会化,TA会在互动中过度表现自己,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或需求。
这种行为可能让被陪伴者感到不被理解或忽视,从而导致陪伴效果不佳。
3、自己从未被关注过,所以也不懂得正确回应他人。
有些人也可能是先天就已经形成了“拒绝回应”的陪伴模式。
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人在婴儿时期,会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形成对自我、他人和关系的认知模版,并影响成年后的人际模式。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或拒绝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会形成如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或混乱型(insecure-disorganized)的不安全依恋模式。
并且,孩子可能会将“父母忽视/拒绝我”内化成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型,并带入成年后的每一段关系中,TA们会认为“父母这么陪我,我这么陪伴别人也是正常的”。
4、功绩社会催生一大批倦怠的人,导致大家没有精力回应他人。
功绩社会的建构催生了一大批过度疲劳和倦怠的人,这使得我们的目光无法移向他人。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面提到,功绩社会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这种倦怠感耗尽了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心灵,使人变得失去观看的能力,陷入沉默,只有自我占据着全部视野。
“我不能够对她说‘我感到很疲倦’,即使是一句简单的‘累了’也不行……因为如果我们能共同发出这种抗议,也许我们便可以从各自的地狱中解脱出来。”
所以才会出现夫妻下班回家坐在沙发上各玩各的,一群人聚会各自埋头刷手机这一类无效陪伴的状况。
因为大家太累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陪伴?
真正的有效陪伴不仅是物理上的陪伴,更是心理上的“在场”,即:
陪伴者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认知、情感和注意力等,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和被支持,与被陪伴者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连接。
有效陪伴一般具有3个特征:
1、专注投入,认真倾听。
陪伴时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方身上,远离手机、电视等干扰源,用心倾听对方说话,与对方有眼神、肢体或言语上的接触,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例如,当孩子向父母讲述学校发生的趣事时,家长不是边看手机边敷衍地说“嗯……哦……”而是停下手中的事情,认真看着孩子,用眼神和点头等方式表示自己在认真听。
2、有情感共鸣。
陪伴者能够敏锐地感知对方的情感状态,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和支持。
例如:
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难过时,家长能够体会到孩子的沮丧,给予安慰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朋友因为抑郁难受到哭了,你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痛苦,而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你就是想太多了、太敏感了、乐观点就好了”之类的话。
3、用丰富的言语进行积极互动。
陪伴时愿意用丰富的言语和行为回应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会鼓励对方表达自己,有时可能会到夸张的地步。
比如:
朋友讲八卦时,你可能会用“啊?”“真的吗?”等疑问句表示惊讶。
朋友说到好玩的事,你可能会激动、兴奋得手舞足蹈,声调拔高……
因为你清楚,对方正在努力用各种话题拉进你们的距离,你也愿意用各种方式认真回应对方的情感需求,善待和珍惜这段关系。


如何面对无效陪伴?
无效陪伴,不仅会让关系有破裂的风险,也会慢慢瓦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让一个人对外界甚至对自己失望,甚至再也不愿意向外打开自己,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和孤独。
如果你也在经历无效陪伴的痛苦,不如试试以下方法:
1、接纳事实,降低对“被回应”的期待。
在CBT的观点里,无效陪伴会让人痛苦,是因为我们在恐惧“得不到回应”带来的“TA讨厌我/TA不爱我”等后果。
而我们又会为了逃避恐惧做出许多情绪化行为,比如指责、贬低对方,而这样可能会让本就脆弱的关系和情绪更加糟糕。
不妨尝试去接纳这个事实,降低对“被回应”的期待。
生活中偶尔会出现“无效陪伴”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互动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准确地回应我们。
如果这种“不被回应”总是让我们产生不被看见、失望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日记的方式写下来,去正视情绪产生背后的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理智地看待关系中的无效陪伴,从而采取合理的行动。
2、体验互动中的“沉默”时刻。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论点:沉默也是交流中很重要的一环。沉默的时候,我们反而更容易感受、看见对方。
在成年人的关系中,对沉默的允许和包容,也会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非常自在放松,没有情感压力。
正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的:完美的亲密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如果在关系中出现了对方没有回应的场景,我们可以不必急着逼对方开口,可以先投入去做自己的事,享受与内在自我独处的时光。
等对方放下手头的事情时,再与对方好好聊聊你观察到的事实和感受。
比如,你和伴侣或朋友在看一部电影,但对方一直在看手机,你可以在看完电影后和TA说:
“你刚才在看手机,这让我感觉不被重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要一直玩手机吗?”
通过这样的非暴力沟通,可以理清你们的感受和需求,或者澄清误会,让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而如果你是关系中无效陪伴的一方,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就可以主动练习有效陪伴的能力。
只有让彼此感知到爱与被爱,才能让关系更好,乃至让自己更好。
而高质量的有效陪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深度倾听。
《自我疗愈心理学》里有一句话:专注的倾听,约等于爱。
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1、消除干扰
远离那些可能使我们分心的事,如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将它们放在视线之外,全神贯注在与对方的相处中。
2、鼓励表达
对TA谈论的内容保持开放包容,可使用一些简单的句子或动作等鼓励对方继续表达,比如“嗯”“还有吗”,也可以直视对方的眼睛、点头,向对方传达“我在听你说”。
3、避免评判
当对方表达感受或想法时,不要急于打断或评判。
例如,不要说“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或“这有什么好生气的”这类话语。
我们可能会因为某句话而代入自己的视角,急于审判事件本身,但这种行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关系。
TA只是想被倾听,而不是被评判或指导。
如果你感到有表达的冲动,可以深吸一口气,让这个念头消失。


写在最后
关于陪伴,周轶君在《圆桌派》的分享让我感触颇深:
“对于至亲,你陪伴的时间是最重要的。而上下两代,你能给的就是时间,再推一步,你能给的就是生命。”
高质量地陪伴父母、伴侣、孩子、朋友等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其实并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你们专心、用心地和对方共享生命中最珍贵的每一个瞬间。
如果你很难在关系里体验到有效陪伴,也愿你能学会享受孤独,找到自己与世界的精神支点,用心陪伴自己走过漫长岁月。
如叔本华所说:“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能完全成为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sixer
编辑:噜噜、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1]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王伟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2]韩炳哲.倦怠社会.王一力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3]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罗欢:信息爆炸中的知识获取:来自脑科学的启发[5]Kremer-Sadlik, T., & Paugh, A. L. (2007). Everyday moments: Finding “quality time” in American working families. Time & Society, 16(2-3), 287-308.[6]Sabbadini, A. (1991). Listening to silenc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7(4), 406-415.[7]Debrot A,Cook WL,Perrez M,et al.Deeds matter:Daily enacted responsiveness and intimacy in couples'daily live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Family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2,26(4):617-627.[8]唐文清,张文,张薇,等.大学生情侣付出感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主客体互倚分析:感知伴侣回应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2(04):73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