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春寒料峭,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中美关系迎来重大转折,尼克松此行的目的便是他自上台后奉行“均势外交”的具体体现。
来访期间,尼克松一直对中华文化保持极大的热忱与兴趣,临走之际,他听闻毛主席的书法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于是,便恳请毛主席题字。
毛主席欣然答应,但随手题写下的十二个字,让美国人至今搞不明白其深意。
尼克松访华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松为了在持久的美苏冷战中突破壁垒,便有意将针对亚洲的政策进行调整,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大国,自然是美国有意拉拢的对象。
为了向中方传递友好信号,美国曾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几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传递积极信号,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建立友好的经贸往来。
与此同时,中苏两国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冷冻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毛主席与周总理等领导人也意图改善中美关系,从而找到突破口。
为此,他们也通过中国的好朋友,美国作家斯诺作为中美关系链接的纽带,向美国政府表达满满诚意。
另一方面,乒乓外交”让中美关系的破冰回暖,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
1971年秋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让中美关系得到了实质性的大跨越,对于台湾问题,双方基本上达成一致意见,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为尼克松的访华创造了重要条件。
次年初春,当尼克松所乘坐的“空军一号”着陆在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意味着中美关系迎来了重大转折!
尼克松总统缓缓走下飞机舷梯,周总理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握手,事后,这历史性的一幕被尼克松本人称之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当晚,周总理为尼克松夫妇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晚宴,值得一提的是,当周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尼克松竟主动帮助周总理脱去外套,当时这一幕被镜头捕捉下来,进行全球转播后,一时间引起剧烈轰动。
12个字
尼克松的北京之行还是带着满满诚意的,在来华之前,无论是基辛格打头阵似的秘密访华,还是尼克松本人对中国国情及文化上的备课,都是期望中美关系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阔步前进!
鉴于东西方存在极大的文化差异,故此为了让尼克松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华文化,在周总理的精心安排下,尼克松夫妇爬了长城,逛了故宫,深刻体会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他也对中方表现出的诚意与热情深深触动,当得知毛主席的书法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时,他热切恳求毛主席能赐一副墨宝,让他带回美国收藏。
毛主席收悉后,欣然同意,在中南海一处极其古朴简易,毛主席随性挥毫,片刻之间,素白的绢纸上,十二个笔走龙蛇的毛体大字便赫然眼前。
只是与正式书法作品比较起来,此十二字似乎有点莫名其妙,让人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其意,毛主席为尼克松写下的十二个字是: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实际上,这并无关联性的三个成语凑在一起,别说尼克松这位美国总统,就连深谙中国文化的大师都未必一眼猜出毛主席他老人家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故此,这幅的书法作品虽被尼克松总统带回美国,当珍品收藏,但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在美的资深学家,竟无一人解得出这十二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其实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与时代背景,以及毛主席他老人家深邃的政治智慧,此十二字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随你美苏明争暗斗,我稳坐昆仑山,以不变应万变,
“老叟坐凳”中的“老叟”指的就是应该就是毛主席自己,此时的毛主席已到耄耋之年,与尼克松相比是长者,这也是中国文化的谦逊,毛主席在20多年来极其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表现出不卑不亢,始终将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毛主席用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夸赞了尼克松敢于突破重重困难,跨过整个太平洋,为中美关系破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尼克松的勇气,毛主席是非常认可的,其远见卓识和政治勇气无异于嫦娥奔月。
最后的“走马观花”则是提醒尼克松总统,不要走马观花似的道听途说,一定要对中国文化与历史做深入的了解,毕竟他这一次访华才一个星期的时间,毛主席希望这次访华这只是一个开始,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实现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开创中国历史崭新一页的伟人,仅十二字表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眼界,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尼克松总统一位伟大的领袖
伟人就是伟人,上下五千年无人能及!